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再次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暨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在上海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上海稳居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榜首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庄毓敏发布了《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该指数报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从绿色创新投入和绿色创新产出两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全面评价了2017—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情况。根据指数测算,2017—2020 年上海稳居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榜首。报告还从八个子指标维度,分别介绍了排名前十城市的先进经验,其中上海在“创新制度”“研发投入”“创新转化”“创新产出”“健康生活”等方面均表现突出。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振指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驱动力空间布局,总体呈现出非均衡化、梯度化的空间特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人才创新雁阵,要遵循客观规律,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第一,着力增强和造就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雁功能;第二,着力在南京、武汉、杭州、合肥、长沙、成都、重庆等重要支点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新型创新平台;第三,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个国家级创新方阵;第四,在各个重要城市,深入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化活力;第五,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第六,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带动各地发展。
庄毓敏针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在绿色创新投入产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短板,从汲取优秀城市经验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考虑,提出了以下五条政策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打造“绿色发展”社会良好氛围;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健全绿色基础设施,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四是聚焦双碳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享健康生活。
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绿色”“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组成,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途径。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区域协调与绿色创新发展”主题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观点。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指出, 长江经济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进一步深化战略思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以来,确立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走出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符合新发展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是要进行绿色产业的市场化制度体系转型,克服前期成本分摊及后期收益确权问题;二是要在传统绿色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创新同盟,在绿色链、航运链、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创新链;三是在创新链中不仅要有基础性研发、产业化研发、市场型研发,同时还要有数字化、高端化的应用性研发,因而需要在长江经济带建立一定的共享协调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认为,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联动格局来看,应把长江经济带放在国内大循环视角看长江与黄河之间的联系。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增长极所串联形成的沿海经济带构成了我国的南北发展主轴,由长江经济带的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所串联形成的长江经济带则构成了我国的东西发展主轴,共同构成大“钻石-菱形”空间协同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擅于利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以科技链、创新链、金融链、供应链在长江经济带的分布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建清教授提出了未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一体化的几点建议:从政策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发改、水利等部门要密切协同,统筹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的各方面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省际协调,解决推动协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诸如市场分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要以产业链、航运链、创新链为引领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以长三角地区为龙头带动上游、中游地区的高新科技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组织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和迫切需求开展联合攻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文科讲席教授庞中英指出,应该从全球经济、全球治理的角度理解长江经济带这个战略概念。长江流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的国内区域,而且是世界的全球区域。长江流域经济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中国参加全球化中已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江流域经济带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钱宗鑫认为,应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全球低碳发展。第一,中国在全球治理改革中可以发挥推动作用。包括推动低碳经济转型政策国际协调,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国际合作以及推动应对相关金融创新的全球监管机制建设。第二,中国城市可以做出积极贡献。城市在绿色产业发展和支持绿色创新活动中的政策扶持和监管经验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绿色创新标准的重要来源。中国人民在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中的获得感是中国标准被世界各国接受的主要推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指出,未来长三角国际金融如何在全球格局中发挥作用至关重要。他指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路径。一是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级城市群要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三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实现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四是加速推动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教授认为,建设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内需水平,而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并提出了协同提升长江经济带消费水平的四大对策建议:第一,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是增强消费支付能力首要因素。第二,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激活新内需潜力。第三,改善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消费舒适性。第四,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倡导新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