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2022年11月26日,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全国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精神高层论坛暨第五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本次会议也是上海体育学院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李琪教授以“体育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作主题报告。他指出,从主体体量的维度来看,“14亿多人整体转向现代化”中的这个“整体”,是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方针指导下的全民整体,是“健康中国”人格化全面显现的整体;从发展目标的维度来看,就是要坚持做到人民至上,为满足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健康幸福;从文明协调的维度来看,新时代的体育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推进现代体育科技手段升级换代、体育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要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展示中华体育文化软实力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从生态保护的维度来看,要坚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现代体育发展道路,并大力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体育人才;从国际关系的维度来看,体育现代化发展要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全世界和平进步、发展共赢、平等相处、友好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体育要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胡范铸教授以“全球卓越城市建设中苏州河功能重新规划”为例,从重新思考“何为体育”“何为体育景观”“何为景观体育”“卓越城市体育景观建设的构成性要素何以认识”等角度入手,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城市体育景观与景观体育。他认为,要在助力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需要增强历史主动性。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任定成教授认为,要切实增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性自觉。首先是文化上的自觉,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的自觉继承和形式创新;其次是科学的自觉,包括自觉运用自然科学原理、方法和最新成果审视整理传统体育遗产;第三是注重心身关系调节的自觉,总结传统体育心理调节原理;第四是管理上的自觉,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和事业等方面进行策划和研究,自觉推动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时代性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赵斌认为,体育外交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外溢”,推动体育外交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体现。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良性互动,既需要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又离不开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的积极反馈。体育外交内蕴文明内核,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体育外交彰显和平理念、推动文明对话、增进民心相通;体育外交独具叙事价值,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释放经济动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
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最高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海燕教授认为,未来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主题,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刻理解新时代体育强国的理论内涵,明晰其特征、表现与主旨;二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全面探索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体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认为,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体育发展的状态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标志,体育发展的质量是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体育发展的程度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体育发展新路,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主体力量,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住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对于体育的所需、所盼、所愿,放在体育工作的首位,充分保障人民的体育权益,实现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全面发展,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要坚持胸怀天下,使体育成为传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信使”,向世界传达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天下情怀。
与会专家还分别从世界体育强国的国际传播、体育外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与体育强国建设、人工智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体育产业等视角作了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主办,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期刊中心、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德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与人文传承”重点创新团队联合承办。
作者:胡德平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