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完整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确定为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这一新的论断和表述,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大的突破性意义,而且也是对实践逻辑的必然回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自由发展,以消灭一切国家和阶级对立为前提。马克思未曾预见到世界运行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成为一种常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论断,超越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范畴,把国家锻造成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一方面揭示了走向复兴的中国是推动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作为方法论又为不同国家的现代化乃至强盛打开了新的路径。这既关乎中国“一个民族的自由发展”,又关乎全世界“一切民族的自由发展”,进而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命题前置为了“每个国家的自由发展是一切国家自由发展的条件”。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拓展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首提“中国式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新论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和核心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牵引和最终目的,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民族力量和强劲的精神动力。其中新增加的“全面”一词,也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指征很好结合起来,形成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在路径和目标之间根据不同阶段和时代进行动态性转换。
**实践逻辑的必然推定
资本主义是现代化的开端,但不是现代化的终点,更不是民族复兴的标杆。资本主义开启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但这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是少数国家和少数人的现代化。一些富国为了自身利益,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穷国越穷富国越富”。发达经济体内部的不平等同样日益严重,过度不平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社会撕裂,进而爆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也注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长期不可持续。
苏联式现代化采取计划经济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但未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列宁把现代化目标定位为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同时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着力推进“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斯大林及之后的苏联领导背离了该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追求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苏联虽然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但因无视商品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必需品普遍匮乏。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该模式最终宣告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前所未有地接近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12-2021年的十年间,经济总量由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之路。
作者:沈桂龙(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