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律表明,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是城市群启动、发展,以及走向高层次、高等级城市群的重要环节。同时,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不同,龙头城市对城市群的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城市群发展初期是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发展阶段,龙头城市的作用是集聚资源,打通“点对点”,带动各城市加快形成增长极,城市群表现为以规模发展为主的态势;城市群发展中期,对要素流动的需求不断增加,以轴向发展、梯度理论为主导的大规模要素转移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龙头城市表现为集散发展为主的态势,枢纽作用更加明显;城市群发展成熟阶段,产业、人口、空间的分工与布局逐步趋于稳定,龙头城市的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带动城市的规模、结构、功能、质量同步提升。这三种作用在城市群的不同阶段都存在,而且是交替作用的。
从历史发展阶段判断,长三角处于城市群从中期向成熟期转移,长三角已经从总体规模的高速增长期逐步走向结构优化的调整期。目前,长三角各地对上海发挥龙头作用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项目、产业、资金等要素需求,向平台化、专业化、国际化、服务化等高等级需求转变。上海的龙头作用在高质量一体化的主旋律下,也处于转变调整时期,这将直接带来未来上海“龙头”的内涵产生更大的变化。
在资源配置维度探索优化路径
上海的“龙头”经验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得到了逻辑性的验证。“纵向”方面,上海长期保持高层次的资源集聚能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保持“龙头”水平;横向方面,上海的辐射水平不断提升,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更加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节点之一。这两方面都与资源配置能力的不断升级有密切关系。在上海与长三角双向供给与双向需求、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需求共同作用下,上海要把配置资源的能力“拉”出来,作为第三维度,从四个方面不断升级。
一是拉“长板”。与发达龙头城市相比,上海优势不在经济总量,在于平台,在于流量,在于资源配置能力,更在于长三角一体化。因此,要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更要推广、复制上海的经验,推进长三角生态示范区、G60、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放大效应和品牌效应,继而放大区域的整体优势,更精准、快速地向高质量一体化迈进。
二是补“短板”。在未来发展阶段,长三角结构性的问题仍然会长期存在,其突出的问题是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经济社会不平衡的问题。上海同样存在这些问题。要厘清上海的短板与各城市发展的“堵点”之间的关系,精准定位短板所在,抓“牛鼻子”,共同解决瓶颈。
三是强“底板”。上海要牵头长三角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长三角区域安全运行的框架体系,强化安全运行“底板”,这样才能形成保障长三角区域安全、高质量、高效率运行,为人民财产保驾护航。
四是突“顶板”。截至2021年底,上海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831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06家,在全国处于领先。未来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窗口功能,并努力提升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做大“蛋糕”,带动长三角不断突破发展的“顶板”。
在国家战略承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上海是多项国家战略承载地,也是带动长三角率先发展的龙头。未来更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是引领层级更高。上海在发挥国家战略优势,打造世界级战略性平台方面,为长三角提供高质量的集聚和辐射要素。特别是在高端资源方面,增强运作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根据需求和条件统筹布局国际企业总部、机构总部,与苏浙皖共享全球高端资源。另外,上海要持续投入基础学科,并组织长三角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工作。
二是释放空间更广。发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构建东西联动、双向开放新格局。同时,针对区域不平衡问题,要继续主动对口苏北、皖北欠发达城市,从共享共赢的角度扩大合作范围。
三是融入格局更新。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区域创新协同攻坚,高水平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打响G60科创走廊品牌。上海要将技术创新与平台打造相结合,通过“软”“硬”结合,形成服务长三角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红线”思维更紧。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上海要带头组织长三角参与国家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保障长三角生态安全运行。要坚持系统治理,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宗传宏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