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必须立足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部署,不断出台各种举措,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产生极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产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成果,学术自信不断增强。
党中央始终强调必须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包括国外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有利于人们跳出自身的思维局限,用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和研究问题。然而,学习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能“拿来主义”,满足于“抄作业”的水平。如果说由于滞后而大量借取国外思想理论有其必然性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应进入自主发展的道路。著名学者吴晓明曾用“学徒状态”描述我国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境况,生动形象。建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走出这样的“学徒状态”,实现“学术师傅”的角色转变。
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术领悟和学术自觉,“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关键是彰显中国特色,从这个意思上说,没有特色就不能自主。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工程的建设任务,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妄自菲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遵循一定规则才能成功完成。
首先,开发利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资源。一是要坚定不移发挥马克思主义资源的指导作用,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二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传承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基因。三是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当作有益滋养,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气度。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既体现学术属性的中国特色,又包含兼容并蓄的普遍价值。
其次,努力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能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三,不断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绝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加强世界沟通,给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要创造学术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提高中华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历史性抉择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党领导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相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必须跟上国家发展的前进步伐,以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为跻身世界先进学术行列作出贡献。
作者: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