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渔阳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团创建时期的重要区域,许多永载史册的历史大事在这里发生。1920年8月,一批先进青年在中共早期组织的领导下,完成了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创办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
20世纪初年,“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伴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在中国社会开始形成。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敬告青年》中明确宣示:“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即将组织青年与培养干部作为建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全权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上海,除了帮助中国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外,还有一个任务,即介绍苏俄共青团的情况,推动在中国建立青年团。1920年6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老渔阳里2号成立,汲取苏俄的创团经验,积极筹建成立青年团组织,以“作为中共的后备军,或可说是共产主义预备学校”。
在五四风潮的影响下,一些进步青年纷纷云集上海,他们找到《新青年》等杂志社,请求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给予帮助指点。1920年8月22日,在陈独秀、杨明斋的指导下,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沈玄庐、施存统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目标是“实行社会改造和宣传主义”。团部设在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时年20岁的俞秀松担任书记。青年团成立之初,共产党员不管年龄大小,都参加进去。陈独秀、李达也都参加了。
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团中央机关仍设在渔阳里6号,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俞秀松担任临时团中央书记。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青年政治团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与建党工作同步推进,是进步青年的自身愿望,也顺应了青年运动的历史潮流。
**创办外国语学社
为了培养党团干部,同时也为了掩护青年团的工作,1920年9月党组织在新渔阳里6号创办了外国语学社。据许之桢回忆:“为什么要办学社呢?一方面是做好党的掩护,一方面是可以发展组织。”外国语学社表面上公开招生,实际上是由各地共产党组织推荐青年英才来上海学习,再从团员中选派优秀成员赴莫斯科学习,因此,外国语学社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
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学社的教师多数由共产党组织成员担任。杨明斋担任俄语教师,李汉俊教法文,李达教日文,袁振英教英文。陈独秀也经常来讲课,学社还定期安排政治报告会,学习理论知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当时的学习材料。学员们在这里经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确立了政治信仰,从渔阳里出发走上了革命征程。
外国语学社培养的杰出人才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开国元勋,还有罗亦农、王一飞、谢文锦、曹靖华、韦素园、蒋光慈等革命先驱和各界人才。曹靖华曾回忆:“渔阳里开辟了一代人的道路,组织、动员了一批批有为青年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去学习革命与建设经验,为我们党培养了一批政治骨干和军事骨干,这种气势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外国语学社存续仅半年多,但为中国革命培育了一批青年干部和革命人才,在中国教育史和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推动各地建团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经常与北京、广州、武汉等地互通情况,并起草了青年团章程,向各地分发团章和信件。在上海青年团的带动下,北京、长沙、武汉、广州、天津等地的青年团相继建立。在此过程中,“上海的团组织起了领导作用”。
北京的党团组织是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要力量建立起来的。1920年11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办公室举行了成立大会。1920年10月,毛泽东接到青年团章程后,开始在长沙开展建团工作。1921年1月13日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成立大会。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努力下创办的。1920年11月7日,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了会议,“不久,在汉口也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广州,谭平山等人在得知陈独秀在上海建党建团并接到函约之后,立即响应,1920年11月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召开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由张太雷、谌小岑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建立,此后,积极在天津、唐山等地的工人中发展团员,开展革命工作。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全国各地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1921年7月中国代表团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第一个青年团是在上海成立的,它的目标是,在青年热情的帮助下来准备社会革命。……类似的青年团逐渐在北京、天津、济南、广州、南京、长沙成立。目前这些组织有1000个成员,其中力量最强、组织得最好的是上海青年团。
“渔阳里”阶段是建党创团的肇始期,党团关系的基础和架构也由此奠定,即共产党领导青年团的工作,青年团在工作中担当党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创建时期党团组织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创办进步报刊和研究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进步思想;二是发展成员,壮大组织;三是开展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由于党团均属初创时期,因此各项工作共同开展,相互借助,据施存统回忆:“共产党的组织当时是秘密的,青年团是半公开的。党的许多活动都以团的名义出现。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关系非常密切。”党的集会则多半是在渔阳里2号,或是在贝勒路树德里30号李汉俊家里举行。“一般党员与团员也常从事同样性质的工作。”如李中帮助陈独秀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李启汉主持工人半日学校,陈为人等外国语学社学员为《劳动界》周刊撰文,许之桢等团员参加“五一”节运送和散发传单活动。由此可见,无论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是外国语学社,都是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青年团成立后开展的活动也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党旗所指,团旗所向,这也为青年团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和主导力量奠定了基础。
“渔阳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在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先进青年的政治组织,青年的革命意识要转化为自觉的革命行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有效的组织动员。早期共产主义者以信仰采撷火种,这一革命火种在渔阳里培育和点亮,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渔阳里”因此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策源地。
作者:李瑊(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