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十四五”时期如何结合国家战略与区域规划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值得关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亟待协同。在此背景下,12月23日,“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研讨会围绕“十四五”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主题展开,并发布了“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
“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编制,从市场联动、社会联动和政府联动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涵盖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合作7个方面数十个指标的系统体系,综合运用多元流量与关系数据,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量化分析。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该指数进行解读。他表示,加强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上海定位于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要下好区域合作联动的“先手棋”和“一盘棋”。指数显示,北京、苏州、杭州、南京、深圳在与上海联动发展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与上海区域合作排名前20位城市还有宁波、广州、无锡、嘉兴、南通、重庆、成都、合肥、武汉、常州、郑州、西安、青岛、天津、绍兴。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形成了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等区域重大国家战略间的联动格局初具规模,上海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具有坚实的基础。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提出了“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等系列重大应对举措。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姚海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试验田”和“育苗圃”的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要协调好三省一市内部发展,还要走向更大范围的战略协同,加强与其他重大区域战略的联动发展,立足国内大循环,完成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四地合作交流部门探索构建四大区域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找准合作需求,合力提出对策措施,将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深入推进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区域联动格局,为区域发展的互动与联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指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区域经济工作的主线,依托我国独有的大国发展优势,通过加强国内区域间的协调联动来持续扩大增量,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时期,深化区域协调与合作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重要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需要采取新方法、新对策。
会上,上海、天津、深圳和成都四地合作交流部门在线上线下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战略地区合作交流备忘录》。四地将在区域互动联通中先行先试持续关注追踪区域合作和跨区域合作中的重大、前沿问题,探索推动区域合作互动的新模式、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举措,为国家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供样本、贡献方案,推动区域间的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合作。同时,由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兄弟高校携手发起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在线上、线下揭牌成立。该联盟将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力量,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