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部分地区已超过70%。但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能耗增加18%,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明显呈增加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如何在城镇化中做好生态保护和建设,这是今后很长时间内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伊春市,湖北省武汉市、仙桃市、恩施州,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20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组成专题调研组,用大半年时间深入调研,寻找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应对经验,形成了《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保护和建设》调研报告,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九方面建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从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来看,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如资源和土地集约利用、污染集中治理、技术集聚和进步、管理效率提高、公共交通便捷、居民环境素质提升等;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人口城镇化带来消费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粗放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土地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
去年7月,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冒着酷暑前往黑龙江和湖北两省,不仅召开省、市、县、乡镇座谈会,更下到最基层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让他们印象颇深的是,基层干部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有了提高,百姓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湖北省恩施州的一个村,当地百姓正积极发展农家乐,直言“环境不搞好,没人愿意来”,环保意识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油油的稻田里,白鹭纷飞成为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2016年,我们调研精准扶贫;2017年,调研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也说明,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调研课题,与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非常契合。”专题调研组召集人张兆安说,“我们深深感受到,尽管还带有长期发展的惯性,但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生态保护和建设应该比原来做得更好。”
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群众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也居于全国前列。湖北省的武汉、仙桃、孝感以及上海市松江区则都入选了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说,调研组收集了全国资料,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研,“我国城镇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走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子,使得城镇建设、人民生活改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多规合一”要强化对环境先导的认识
“调研不调研,完全不一样。”通过调研,代表们亲身感受了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既有普遍的共性问题,也有各地区的个性问题。
经过深入讨论,分析复杂成因,调研归纳出三大类问题:人口城镇化带来消费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粗放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土地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调研组提出九方面意见、建议。邵志清特别关注“多规合一”和“加强监管”两方面,“把好前道和后道两个关口,就能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措施,就能落到实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做一件事情往往忘了其他应该注意的因素。后者往往导致很多负面影响,付出巨大代价,到头来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进行治理。”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失衡、产业失序、土地失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多头规划、政出多门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多规合一’尚未深入贯彻。”多位代表表示,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类规划很多,但要强化发改、住建、规土等部门对建设规划与环保规划有机结合的认识,更加明确环境规划的先导要求。
调研组还建议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相关控制指标或红线在城镇规划中的约束作用,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实施科学评估,切实转变目前以项目导向、工程导向为主的规划实施评估的倾向,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规划评估。
此外,要将“紧凑型城市”纳入规划,避免“摊大饼”和“大拆大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文化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鼓励存量建设用地、待修复“棕地”和既有旧建筑的充分利用。
(本报北京3月19日专电)
文: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九方面建议
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在城镇规划中的约束作用
将“紧凑型城市”纳入规划,避免“摊大饼”和“大拆大建”
加快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
因地制宜完善水环境设施,加强精细化管理
根据城镇化要求扩展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探索将电力定价权下放到省,推动采暖煤改电
试点探索拥堵费政策,改善绿色交通体验
严把环境准入门槛,杜绝用污染产业支撑城镇化
加强过程监管和服务,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