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两字重千钧,民生两字无小事。这是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的第一感受。
朱国萍是个“小巷总理”,工作中与民生打交道,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在下午参加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她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说了三个故事,“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幸福,除了关注那些改革大势,也不能忽略鸡毛蒜皮的小事。”
细节1:小区里有4类垃圾分类,清运车怎么只有干湿两分?
近年来,政府对垃圾分类治理持之以恒,老百姓意识到垃圾分类不仅能减少城市环境压力,还能起到节约资源、利用资源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
但“小巷总理”朱国萍忍不住吐槽了:这项措施的执行一直是基层治理的一道难题,“十年前,我们搞了限塑令,十年后,我们看到了却是泛滥的布袋子和五彩缤纷的环保袋,老百姓的垃圾分类意识并没有跟上。”
垃圾分类也有这样的尴尬:目前小区内按可回收垃圾、橱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4类垃圾分类,但是垃圾车清运时,只按照干湿垃圾分类,前分类后混乱,“垃圾分拣员眼睁睁地看着清运车将分好的垃圾又混合在一起,扬长而去。”
朱国萍认为,要加强市民环保技能培养,从家庭、学校和娃娃抓起,提升老百姓垃圾分类的能力,减轻后续垃圾分类的负担。她建议,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车匹配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分时段进行分类回收运送,避免混乱,“垃圾分类是综合产业链,我们既要注重源头清理,也要注重环节配合,精准衔接,才能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细节2:5亿人有家庭医生,我的家庭医生在哪里?
话锋一转,朱国萍又说了一个家庭医生的故事。
她对家庭医生是点赞的,在家庭医生推广的大背景下,实际效应不能忽视。2011年上海在全国试点家庭医生制度,2017年家庭医生制度完成全覆盖,“家庭医生制度很受老百姓欢迎,不少有慢性病的居民配药更加方便,老人觉得健康有保障,独居老人更有安全感,家庭医生对于多发病等短板问题,有巨大作用。
但朱国萍在每天的工作中发现,这项制度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虹储居民区,常住居民有8万人,配备了14个家庭医生,平均一个家庭医生要照顾2000多户家庭,很多居民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家庭医生。
“前阵子,网上在讨论,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居民们却反应,我的家庭医生在哪里?”
朱国萍发现,家庭医生待遇不高,难以吸引人才,大量文书工作压缩了走街串巷的时间,减少了培训时间。最近,国家出台了提高全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朱国萍觉得很好,“我认为,要继续做好全科医生理念的工作,家庭医生不低于私人医生,才能真正发挥好家庭医生作为老百姓守护者的作用。”
细节3:不会打车软件,连地铁买票也不会,老年人很无助
银行排队,机器预约叫号,老年人排队吃不消;
老年人路边打车,因为不会用打车软件;
子女花了大价钱买的智能家电,功能繁多,放在家里成为摆设,老年人不会用;
去医院看病,不会网上预约,专家门诊没戏,打电话让子女帮忙,还被告知需要出示预约者的手机,怎么可能;
现在地铁通了,搞无人售票,老年人又走投无路了;
老年人的新烦恼,源于身边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但朱国萍说,上海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信息化时代不能抛弃他们,“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很弱,新的高科技,要么没人教,要么搞不懂,要么学不会,各界都应该专注。”
朱国萍建议,民生的信息化工程要有托底预案,比如保留一部分的传统渠道;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或者在使用界面等方式照顾到老年人的习惯和感受,同时居委会要发动年轻干部帮助老年人学习,让老年人在智能生活中安享晚年。
文:徐晶卉
图:叶辰亮
责任编辑:孔韬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