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已经初步拟定,即将颁布施行。”全国人大代表、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在上海市代表团驻地告诉记者,《闵行区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即将出炉,未来闵行区将重点在创意设计、网络信息、传媒娱乐、文化装备产业加快形成突出优势,形成七宝、紫竹、光华、浦江等总体空间布局,争取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重要承载区。
“核企业”吸引新模式、新业态诞生
闵行区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功能拓展区既缺少中心城区集聚的文化资源优势,又缺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低廉的发展成本优势。如何在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闵行区给出的答案是,集聚龙头企业,并以企业为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
莘庄镇早在2005年就引进了第一家创意展示企业——上海复旦上科多媒体有限公司。以复旦上科为核心和依托,莘庄镇黎安展示产业园明确以创意展示为主导产业,并快速引进35家相关企业。
闵行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杨继桢称这一发展模式为“聚核”——引进和培育核心企业,形成产业园区发展的有生力量;随着园区不断涌进同类型企业,在聚集规模边际递增效应下,企业之间共享信息、市场等资源,产生具有关联结枃和特定功能的园区“核”结构。
在闵行区,以复旦上科、千年设计、高诚创科为代表的“核”结构龙头企业,不仅继续保持行业内领先地位,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模式创新,在互联网联合设计、内容和外观整体定制设计、生活方式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紧紧抓住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趋势,吸引了阿里文娱大优酷事业群、东方明珠新媒体集团、英特尔数据中心、新浪影视、喜马拉雅等一批视听行业龙头企业,并成为网络泛娱乐领域的代表。
聚集四方面文化产业
目前,闵行区紫竹网络视听产业基地、M50西郊文化休闲园、七宝老街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已获第二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称号,共有十余家各类已建或在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若干意见》明确,今后将重点在四方面产业集聚,即创意设计业、网络信息业、传媒娱乐业和文化装备业。
统计显示,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和新动能。2012-2017年,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110亿元增长到266.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四年超过11%,成为区域主导产业。2017年,闵行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990亿元,同比增长9.8%。
文化主管部门坦言,产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矛盾仍比较明显,产业布局较为散乱,具有标杆性、引领性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较少,缺少具有辐射力、资源配置力的功能平台。
根据《若干意见》,闵行区将集聚布局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紫竹创意港,把握网络视听产业移动化、精品化、主流化、付费化趋势,全力打造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在临港浦江园,携手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G)、东方明珠集团,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开放式、国家化、现代化东方媒体城;依托上海戏剧学院与阿里影业共建演艺学院项目,形成戏剧演艺发展集聚区;在七宝,依托七宝生态商务区,保持园区产业特色定位,形成文化装备、艺术金融等总部基地和产业生态,进一步推动七宝老街转型升级,探索打造工艺品、老字号、传统文化产品的交汇交流街区;在颛桥,依托光华文创街区建设,形成城市规划设计、市政交通设计、建筑园林设计、装饰装修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工业设计、生活方式创意设计等各类设计企业集聚区。
配套政策更显人性化
闵行区聚焦文化发展的大调研仍在持续推进。文化企业到底还缺哪些要素,如何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对接,都是文化部门调研中重点考虑的问题。闵行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丽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开放合作,加强资源、资金、人才、服务的综合配套,走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调研中,文化企业特别是一些轻资产文化创意类企业反映了融资难问题——传统融资模式对其难以适配。对此,《若干意见》拟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支持,积极对接众源、双创两个市级文创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园区、龙头企业建立行业投资基金,带动区域性或产业链整体发展。
在人才聚集方面,《若干意见》鼓励闵行区文化创意企业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服务保障;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扶持体系,用足用好市级文创专项扶持资金,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项目,加强服务,严格评审,提高获批比例;用好区级现代服务业政策中的文创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示范效应。
此外,《若干意见》拟委托市级专业机构建立文创项目数据库,对文创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在项目申报、评审、资金拨付、项目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动态跟踪,有效辅导,提高文创项目效率;依托重点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有价值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投融资、企业服务等平台,为文创产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对接国家级、市级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形成投资、项目、对接平台机制。
文: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