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锚定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和水平,要打响“四大品牌”的上海而言,“上海制造”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站位。图为上汽临港基地技术人员对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做最后“体检”。本报记者袁婧摄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一些团组审议时,一再强调“高质量发展”:在内蒙古代表团,他强调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在广东省代表团,他再次要求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政府工作报告》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第一条就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报告中,提到了大数据发展行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也提到了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强调要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上海制造”,曾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上海制造”可以大有作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关键是要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影响力的新增长点。
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工业总产值、利润等指标均创七年新高。对于锚定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和水平,要打响“四大品牌”的上海而言,“上海制造”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站位。在全国“两会”现场,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们讲述了不少“上海制造”的努力,也描述了不少令人憧憬的蓝图——让“上海制造”享誉全球的激情正澎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