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互联网十”正孕育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处理器。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正融入上海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看似传统的制造行业也在发生变化。当数控机床像智能手机一样联网、随后衍生出“工业版的共享经济”,当钢铁厂引入类似围棋AI的程序、进而代替“老法师”排班……深度“互联网+”带来的已经不止是效率的变化,更是在孕育新价值、催生新业态。
就在全国“两会”前夕,记者走访了上海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智能制造案例,希望由小见大,看到创新引领下上海制造的变革脚步。工业互联网专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贺仁龙表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智能化模式,是上海顺应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变革趋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是服务国家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支撑。
机床联网造就“云上车间”
“上海制造”的确在变,这从办公地点就可见一斑。国内领先的机床智能化平台企业“智能云科”,就选择了杨浦区一家众创园区入驻——对面是一家星巴克,隔壁是一家24小时便利店。
这家2015年年底成立的创新企业,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数控机床网络平台。智能云科研究院副院长刘广杰打开电脑,屏幕上当即出现了当前在线的机床总数:10644台。这些机床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两大制造业集聚地相对集中,其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城市也有分布。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机床数据都实时汇总向总部汇聚,在电子地图上,上海就是这张智能制造网络的中心。
作为一家创新企业,智能云科的股东之一是国内老牌机床企业——沈阳机床(沈机)。如果说沈机的数控机床相当于电脑主机,那么智能云科扮演的是为主机开发智能系统、搭建云计算平台的角色。刘广杰说,传统机床都没有联网功能,但由于国内数控机床起步晚,反倒可以没有包袱地直接进入互联网时代——智能云科为沈机以及其他各类机床设计了开放的软件架构,使它们第一次能像手机一样,具备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就如同具备高度互联网属性的iPhone改变了手机业,联网机床也开始为制造业态带来颠覆性变化。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智能云科正鼓励各工厂将机床接入智能云科的网络,从而将大量闲置产能汇聚起来,变成可以销售的资源。如果中小企业有生产需求,无须建厂房、买机器,只要带着订单和图纸,通过智能云科的网络租用机器就可——这与同样被互联网带入风口的共享单车、共享民宿颇为相似,智能云科称其为工业共享经济。
数据是共享经济的关键。刘广杰说,正是由于一万多台车床的生产计划、工作状态都实时汇总到智能云科总部,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精确预判设备潜在故障和保养周期,才使得这个“机床朋友圈”变成了实打实的生产力交易体系——在江苏,“云上产能”已经帮高科技小企业加工了高铁配件,而在广东江门,它撑起了一个新兴的金属精雕产业。
AI上岗定义“最优钢厂”
如果说智能云科是“弯道超车”的典型案例,那么,宝钢股份的智能制造实践则更契合传统产业升级的主题。进入厂区,一路空荡荡、静悄悄的场景,让记者几乎怀疑这家全球领先的钢企是否在休假,但负责宝钢信息化项目的宝信软件副总经理周建平告诉记者,事实上,宝钢目前产能利用率相当高:“宝钢可以说是目前全球最领先的钢厂之一,看不到人是因为许多岗位已经完成了智能化、自动化改造。”
宝钢冷轧车间是工信部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原本,这个生产环节时刻都离不开有经验的工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是标志性的风景。但如今,由于大量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冷轧车间已经变成了一间“黑灯车间”,而且生产效率被继续推向极致。
统计显示,在冷轧车间,许多环节已经被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取代,而随着将近1700个传感器的安装到位,更多加工环节也将告别人工干预。目前几十吨的钢卷,从运输、解绑、镀锌到最终以成品入库,几乎全都实现无人化,过去一年内,智能冷轧车间的产能效率就提升了5%,未来两年,宝钢承诺工信部“再提升15%”,同时污染物排放减少30%。
对宝钢来说,自动化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安全性——根据宝钢的估算,某些岗位的工人,从进厂到退休,总体成本在数千万元,这使得智能技术的投入显得并不很昂贵。根据宝钢的目标,未来会有更多蓝领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而白领岗位则交给人工智能。
实际上,比压缩人员开支更重要的,是自动化赋予了制造业很多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比如,钢铁企业的效率,来自内部各环节的协作。以生产排程(为各加工工序设计最优的先后顺序)为例,过去排程全靠“老法师”的经验和感觉,去年开始,宝钢开始尝试将这一工作交给AI。周建平说,排程很像下棋,过去主要靠“棋感”布子,但正如阿尔法狗的出现,让人们发现围棋可以有颠覆性的新招法,宝钢也寄希望于AI,希望它能给出“老法师”从没有想到过的妙手。
在宝钢,智能化、网络化带来的流程优化,正在从车间逐步向全产业链覆盖。宝武集团目前正尝试在全国四大生产基地中,根据订单、加工能力、成本等,将各地的产能和市场合理对接,形成最优生产方案。这一智能制造试点,关系到宝钢能否继续领全球钢企风气之先,宝钢对此信心满满。(本报北京3月10日专电)
文: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