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发达国家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跨国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关注点,固然比较关注政策优惠、土地让利,但往往更加看重的是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可谓是营商环境的核心,同时也是上海之所以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抓住法治建设,就是抓住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
营商环境看上去是招商安商,实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一届市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上海自身发展的特点,提出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途径。人大工作历来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在优化营商环境这件事上,人大怎么做?结合人大财经委工作,我认为应当选好点精准发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抓住法治环境“牛鼻子”
发达国家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跨国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关注点,固然比较关注政策优惠、土地让利,但往往更加看重的是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可谓是营商环境的核心,同时也是上海之所以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抓住法治建设,就是抓住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上海已过了靠优惠政策招商的阶段。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使法治成为上海制度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要以法治引领营商环境的优化。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都需要法治引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3.0版”,上海有必要加快修订自贸区条例,增设自由贸易港章节,在投资审批、市场准入、通关便利等方面体现最高标准,率先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
要以法治保障营商环境的优化。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集中体现,尤其需要法治保障。信用是市场秩序的基石。优化营商环境,要把贯彻《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放到重要位置上来。让守信企业在上海安心发展,让消费者在上海放心购物。
要以法治思维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成长的规律。当前,制约小企、民企发展的“天花板”“弹簧门”依然存在。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依法保障国有、外资、民企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平待遇。
聚焦商务环境这个关键
企业反映的痛点、堵点、难点,大多集中在商务环境领域,比如,审批程序繁琐、费用负担重、政策不够清晰、执法不够透明等。良好的商务环境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需要政府来营造。人大与政府虽然职责不同,但目标一致。建议人大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监督,聚焦商务环境这个关键,查短板补弱项,与政府共同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着力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好的做法,疏通制度瓶颈,再造办事流程,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降本减负。啃下这块“硬骨头”,要进一步精简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规范涉及企业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同时,加大财政扶持,放水养鱼。进一步改善服务。在办事流程、企业负担上要做减法,在事中事后管理、服务企业上要做加法。要避免办事全上网却丢了联系企业走访企业的好传统,围绕企业需求精准服务,塑造“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上海的营商土壤对大企、外企情有独钟。但优化营商环境,我们既要做大企业的“店小二”,也要做小微企业的“服务生”,多引导勤扶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在调研基础上找对对策
优化营商环境,要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广泛深入调研。市委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人大有开展调研的基础,要发挥好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结合今年“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监督这一项法定工作,重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调研。
一是要广泛联系代表。市人大有800多名代表,分布于社会各行业、各层面,这些代表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更有履职的积极性和热情。要充分发挥这些代表的主体作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二是要深入基层调研。基层是工作的源头,了解基层就了解了问题的根源,就能抓住解决问题的钥匙。人大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联系企业和各行各业,迈开步子,撸起袖子,深入基层,走进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摸准企业的现实需求,找到企业发展中的障碍,把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研究透彻。三是要主动对标兄弟省市。上海在很多方面的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改善,在细节上作进一步优化。要对标出与兄弟省市的差距,找到上海自身的薄弱环节,把营商环境的问题找准,把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找对,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
(作者为十四届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