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参加浦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张驰 摄
上海市十五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昨天开幕,浦东新区代表团下午在世博中心蓝厅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作为浦东团代表参与了审议。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而浦东是上海改革开放的标志,在浦东代表团谈论上海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包括李强代表在内,全场共有21名代表发表审议意见,他们对过去五年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成绩表示认可,谈及未来,他们说的最多的词是“忧患意识”——上海各方面工作做得不错,但不能因此满足懈怠,失去前进的动力。
保持创业初期的精神状态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从五年前的2万亿跃升到3万亿,迈上新台阶。上海的经济结构和效益持续向好,改革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城市服务功能、人民生活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均成效显著。
这是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厚实家底,不应是消解前行动力的理由,差别在于是否心怀忧患意识。
李强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理想姿态,就在这四个“不容易”中。
在代表们看来,忧患意识首先体现为“底板意识”。谈论木桶理论时,人们或关注长板或关注短板,但上海发展最关键的其实是“底板”不能漏,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
如果不懂居安思危,“长板”优势也会不知不觉流失。市人大代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晓炜说,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早在20多年前就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每次接待外省市访客,她总会自豪地报出一组数据,比如国内三分之一的一类新药诞生在张江等等。但最近一些年,兄弟省市加快了赶超步伐,不断从张江“吸”走关键技术和核心团队,“传统优势产业也要居安思危,努力保持领先地位”。
▲浦东新区代表团昨天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图为侯进代表格外关注家庭医生的发展,呼吁完善医生的评价体系。叶辰亮摄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一直以来,上海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浦东能否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就看能不能坚持创新。李强指出,浦东新区首先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同时还要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市人大代表,中船上海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烽表示,创新是上海发展的第一着力点,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支撑,“上海制造品牌的打响,关键在于有足以支撑实体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的分配应该突出重点,找到能够代表未来趋势并且符合上海发展需求的领域;过去五年我们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3.3%提高到了3.8%左右,这是巨大的进步,但数字并不直接代表研发水平,今后还需改进研发费用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创新效能。”
相比市场主体,政府承担着更重要的创新任务。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制度供给要强化创新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那些引领未来的新产业、新技术,营造一流的产业生态体系。
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最近,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新设了一个19号服务专窗——“大家来找茬”。市民或者企业在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以直接向窗口反映。浦东新区政务服务的网站首页也开通了“请您来找茬”栏目,办事群众可对“办事指南”“我要预约”“网上申请”“我要查询”等功能进行纠错、咨询、建议,并使用自动生成的查询编码跟踪后续处置情况。
李强对这个做法很赞成,“花一点点钱买回来思想,这是最廉价的投资。”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就该面向企业、用户等市场主体,直接听取他们的建议。
上海的营商环境素有口碑,但是相比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各方都在自查不足,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市人大代表、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坚提了几个建议,“我希望看到政府每年发布营商环境白皮书,告诉我们上一年度做了什么,下一年度准备怎么做,让大家全面了解上海的制度安排;过去上海的营商环境对民企重视不足,今后要更多地为民企雪中送炭,如此才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建议集中优势兵力,重点针对新能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战略制高点等,通过营商环境的改造,培育一批领军民企,释放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动力。”
要做好“品质民生”这篇文章
为民生“代言”的代表,同样三句话不离“忧患”。
市人大代表、上海桂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海燕抢到话筒后算了一笔账:浦东农村水稻产量多少,亩产收益多少,种子农药补贴多少,农民社保缴金多少——结论是,专职种粮的农民种植30亩水稻的收入刚够缴纳社保,“农村越来越少人愿意种地,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收入太低。浦东有16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土地,真正种地的只有1.8万人。”她呼吁更多人关注上海的“三农”问题,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出谋划策。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三林镇党委书记张立新说,上海各级政府都非常关注关心民生工作,在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几个层次下功夫,构建了上海特色的民生工作格局。但他认为,政府还需不断琢磨民生需求,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上海绝对贫困现象比较少,但困难人群还是很多,他们需要更多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过去我们主要关心老百姓的物质需求,现在我发现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很多,我们要学着关心人的心理健康。”
李强认真记下了代表们的意见。他说,上海农村发展水平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民生改善任务很重。上海市民的民生需求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在保障好“底线民生”的基础上,要做好“品质民生”这篇文章;在关注业态、生态的同时,要对心态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 钱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