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9月19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提升科学素质,共建繁荣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大会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的支持。来自13个国际组织、28个国家的科技组织和机构的700余位中外代表参加本次大会。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常进、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主持。
▲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开幕式现场。
万钢在致辞中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科学素质提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理应成为各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坚定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的决心,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促进全球现代化贡献力量。为此,他倡议加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人民性、普惠性和持续性,呼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深入的交流和务实的行动,努力开创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新局面,携手走出一条以科学素质支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常进指出,公众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发展更加紧密相连,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知识主要创造者,义不容辞肩负着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使命与责任。刘伟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建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科普发展。
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然科学部门代理助理总干事莉迪亚·阿瑟·布里托,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主席彼得·格拉克曼,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主席何塞·维埃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华代表桑爱玲,联合国妇女署(UN Women)中国办公室代表安思齐分别代表支持单位和境外组织致辞。
主旨报告会由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部门科学政策与能力建设司司长胡少锋作题为《让科学走出实验室:分享、普及与公众参与》报告,分析了科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其作为公共产品和基本人权必须由政府、科学界、教育机构和媒体等各方在公众予以普及。报告还分析了公民科学概念,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提出的开放科学建议的一部分,强调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更密切合作,增强对科学的信任,并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科学的益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则在主旨报告中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基于实证的世界观。他发现大多数孩子热爱科学,喜欢尝试新事物和验证各种想法,但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孩子放弃了这种早期的热爱,认为自然科学是一个由公式和方程组成的抽象世界,与自身生活没有关系。“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归咎于我们学习和传授科学的方法。”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说,学校里教的科学通常广而不深,内容与我们的真实生活脱节。科学素养的坚实基础将服务于个人、经济体和国家的希望和愿景。它们将改善和挽救许多生命,是社会对人民和未来的一项巨额投资。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也提出要加强“面向现代化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养成”。他指出,科学教育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培养具备科学家潜力的青少年群体。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类课程一样,都是一种养成性教育,要教会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搭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全方位和多视角的知识体系,培育适宜未来科技精英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中国科学教育起步晚,尚未形成完备体系,但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此外,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名誉理事长冲村宪树和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及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梅尼帕兹还分别作了题为《推进中日科教合作 提升人民科学素质》《创新型国家的青年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挑战》的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由开幕式、主旨报告、2场高峰论坛、8场专题论坛和闭幕式等5个单元构成。大会围绕强化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分享提升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就加强各国科普能力建设、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养成、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持续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大会开幕前,召开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委会会议,筹委会各成员组织共商加快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的举措。目前,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备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进入在华注册实质性阶段。
据悉,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由中国科协于2018年发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首届大会致贺信。五年来,中国科协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深化国际科普合作,打造专业化高层次交流平台,致力于消弭全球科学素质鸿沟,引领国际科学素质事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