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生态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今天,国内首家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FMT(肠菌移植)医学中心在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成立。中心由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和根本集团仕承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四方共建,共同探索“政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在肠菌移植领域推进精准诊疗和药物研发。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同日揭牌。
在肠菌移植产业布局上,上海“快人一步”。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疗效证明,FMT疗法可将重大慢病的肠道和肠外病变从难治变为易治,从无法治变为有效治,开辟了颠覆性治疗新策略,也为FMT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以菌治菌”为慢病治疗开辟全新途径
人体肠道内有约1600种菌群,它们可分为益生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三类。肠道菌群疗法最早出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
相关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近80%的慢性病有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教授团队深耕该领域20多年,揭示了重大慢病“菌-肠-器官轴”的调控新机制,疾病判断模型精准率达90%。
据介绍,人体内95%的五羟色胺、50%的多巴胺在肠道中,肠道微生态如果紊乱,可能会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异常,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渐冻症等。
基于这些研究,肠道微生物成为解开人类生命健康之谜的一把新钥匙,“以菌治菌”的诊疗方案由此诞生。所谓“以菌治菌”,就是将健康人粪便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肠道菌群,以实现疾病治疗。如今,这种新型治疗技术已成为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异常疾病的新策略。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其中糖尿病患者超1亿人,超重和肥胖患者多达3亿人。肠菌移植技术为慢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结合肠道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发,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诊疗新技术。以上海十院为例,十年来,他们为慢性顽固性便秘、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慢病实施肠菌移植治疗1.3万余例,10年随访有效率超过62%。
国内首个标准化FMT菌液生产线建成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已有近百家企业转战肠道微生态与慢病治疗新赛道,数百项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数十万患者已接受FMT治疗。一个从“坐便器到药物”的新兴产业已现雏形。据估算,我国肠菌移植产业产值有望超两万亿元。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标准是关键。两年前,上海十院秦环龙教授和李宁教授团队研发的“肠道菌群移植术25项系列专利”与上海医药集团合作并实现成果转化,建立了国内首个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FMT菌液生产线,可实现标准化生产菌液15万支/年、胶囊30万粒/年。
在这套自主研发的标准化肠菌制备设备及智能化管理系统中,健康者供体的粪便经过智能化系统的分离处理后,接受严格的质控检测,被开发成一支支菌液和一粒粒活菌冻干粉胶囊。菌液通过鼻肠管注入病人肠道,病人也可服用活菌冻干粉胶囊。
除了生产环节,患者准入和排除、不同慢病的评价、肠菌移植供体筛选等环节也需要建立标准和规范。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德青表示,公司将与上海十院团队强强联手,围绕建立中华标准菌群库、肠菌胶囊产业化生产、新型功能菌株开发等项目,聚焦肠菌移植诊疗技术工程化研究与开发,突破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
加速推进菌液胶囊成药研发及医保落地
在肠菌移植产业布局上,上海“快人一步”。FMT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上海科创办、市经信委、市科委等部门的支持。2020年8月以来,市卫健委批准FMT列入新技术,并发布FMT管理规范。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FMT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同年11月,上海市医保局和物价局批准FMT项目收费标准,推动了这种技术的临床应用。
上海科创办专职副主任陈尧水表示,FMT医学中心的建立是我国在肠菌移植领域推进精准诊疗、加快药物研发转化的重要一步。据悉,“人体肠道活菌成药研发与制备”已作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落地,正在建设制备先进、疗效确切的国内首个人体肠道活菌药物研发基地。
此次设立的FMT医学中心包含研发中心、制备中心、诊疗中心和示范中心四大核心功能,将加速共建肠菌移植领域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生态,瞄准原创性、引领性医学创新方向,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临床研究与医学转化平台,紧跟国际生命科学技术前沿,搭建“技术研发—诊疗、治疗、预防—产业体系”的完整产业链。
下一步,FMT医学中心将推进相关医疗器械、制备设备迭代,完善产业化体系,并推进用于肠菌移植的菌液胶囊申报成药、进入医保,让FMT疗法造福更多患者。
作者:沈湫莎
图片: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