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简称“张江药谷平台”)的孵化空间从来不愁租。这家被誉为“新药摇篮”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迄今走出了14家上市公司;近三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的新药注册数超过4400多个,约有13%从这里走出。日前,它被亚洲企业孵化协会(AABI)评为“年度最佳孵化器”。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轻轻松松就能保持100%出租率的孵化器,近年来却不再追求出租率,反而主动空出20%的“自留地”,等待好项目入驻。在张江药谷平台总经理姜涛看来,留足空间,让好项目随时能拎包入驻,也是一种“适应创新的服务”。
投资热点转换更快,“留白”是适应创新需要
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姜涛十分关注国内外医疗领域的投资热点,以保持他对好项目的敏感雷达。他注意到,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项目与投资风口的匹配度非常高,而投资热点的转换也比以往更快。
2019年,人工智能(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入驻张江药谷平台时,姜涛坦言“有点看不懂”。如今,AI辅助制药已成为投资界的当红宠儿。据统计,全球现有约240家人工智能制药企业,仅2020年就吸引了19亿美元投资。
今年2月,英矽智能利用AI发现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候选药物,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人工智能研发药物。不久前,他们与赛诺菲签约,拿下中国AI制药“最大订单”。以英矽智能为代表的AI制药公司引领,到2025年,张江药谷的“AI智药生态”有望集聚300家活跃机构、30个创新联合体和30个赋能平台,AI有望助力每年新增30条一类新药管线。姜涛感慨,若不是留出了空间“虚位以待”,张江药谷可能就会错失一批有潜力的企业。
从30年前孵化器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以来,它都带有“房东”属性,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租率成为评价孵化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张江药谷平台为好项目主动“留白”,无疑是专业孵化器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全新探索。
出租率虽然降了两成,但收益不减反增。姜涛透露,近三年张江药谷平台每年孵化70多个项目,平均每年有两家公司上市,今年已有和元生物、奥浦迈、泓博智源3家公司上市。入驻张江药谷平台的项目,80%能够拿到融资,估值10亿元以上的项目超过50家。
“标配”之外,孵化器如何做“适应创新的服务”
随着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的热潮,落户上海的生物医药项目日益增长,创业者对于精装修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以及早期天使投资基金等均有迫切需求。为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在市科委、市药监局、浦东新区科委和张江集团的支持下,张江药谷平台应运而生。
2004年至今,张江药谷平台的孵化空间从1万平方米扩展到了5万平方米,年检测样本数量也从初期的300-400份增加到六万多份。随着孵化器的发展壮大,药谷平台也在思考:除了仪器共享、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标配”服务之外,如今的生物医药创业者还需要什么?
其中之一是数据服务。2018年,上海君实生物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获批上市。当时,君实还是一家初创企业,共享仪器、实验室等一系列成熟的“标配”服务解了企业燃眉之急。而在新药审批时,药品审评机构需要审核企业的相关原始数据,为此药谷平台及时调出了企业第一批原始数据。两年后,君实生物冲击科创板。
预留孵化空间的同时,在“寸土寸金”的张江药谷平台,还有一间为瑞金医院医生准备的办公室。同样的,在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大楼,也有一间留给药谷平台的办公室。两家单位为何互留办公室?这与新药创新越来越贴近临床有关。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是一种普遍的研究形式,它需要研究者(主要指创新研发公司)申请发起,这一模式尤其适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因此,想要比别人走得更快,打通新药研发企业与临床医生间的桥梁尤为关键。
姜涛表示,“两间办公室”设立后,瑞金医院的医生可以随时到药谷平台交流项目,药谷平台的创业团队也可到瑞金医院寻求临床合作,物理空间的设置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未来,张江药谷平台将会在1类新药、心脑血管系统器械研发方面进一步对标国际前沿,并持续加码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治疗、类脑科学等前沿赛道,面向全球筛选优质项目,提供“更适应创新”的孵化服务。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