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巴里·夏普利斯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他第二次捧起诺贝尔化学奖的奖牌。
由于开辟了“点击化学”的新领域,近年来,夏普利斯再度获得获奖的呼声一直很高。2020年的一次诺奖民意“预测”中,有42%的票投给了他。
2019年,他获得了普利斯特里奖章,这是美国化学学会的最高成就奖。
巴里·夏普利斯与中国化学界缘分非常深。可以说,这“第二颗获奖的种子”他就是埋在上海的。
■夏普利斯2016年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设立实验室,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都会在上海工作。
每次来上海,夏普利斯总是尽力避开一切应酬,享受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与学生交流的时光。对于连续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邀约,他从不拒绝,因为没有什么比沉浸于学术更美妙的事了。论坛上的他十分活跃:“与不同领域的顶尖头脑一起交流,令人非常愉悦。”
■“上海是一座颇具魅力的城市,尤其适合开展化学研究。”夏普利斯觉得,在上海几乎可以买到所有需要的科研设备和试剂,做起研究来得心应手,“美国实验室需要的试剂还要来中国购买,否则实验就要停顿下来。”
对一名科学家而言,有生之年能得到一次诺贝尔奖,已是莫大的荣耀。可今年81岁的巴里·夏普利斯再次被诺奖垂青。他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几乎完全放弃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投身开拓一个将会给整个化学界带来颠覆性变革的领域——点击化学。
而这一次,他把“第二颗诺奖的种子”埋在了上海。2016年,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设立实验室,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都会在上海工作。
每次来上海,夏普利斯总是尽力避开一切应酬,享受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与学生交流的时光。疫情之前,他曾连续参加两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因为没有什么比沉浸于学术更美妙的事了。第一届顶科论坛,他携夫人一起来沪参加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第二届则带了合作者吴鹏博士,为的是全心参与、全情投入。论坛上的他十分活跃:“与不同领域的顶尖头脑一起交流,令人非常愉悦。”毕竟,能跟上他思维节奏的人太少了!
一路追着“上海氟”从美国来到上海
“巴里是个很纯真的人,他的眼里只有化学。”与夏普利斯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这么说,他就像一位“科学老顽童”。
生活中,这位泰斗级科学家率真得像一个孩子,吃饭时会用手抓,每天想睡就睡,醒了就不停地工作,一点不在意三餐时间。只要有人和他聊化学,尤其是点击化学,他必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
“他的思维跳跃性极大,很多学生跟不上他的思路,经常进办公室时兴高采烈,出来的时候一脸茫然,回味起来又觉得受益匪浅。”负责夏普利斯有机所实验室管理与运转的董佳家研究员如是说。
与上海有机所的合作,是夏普利斯主动提出的。早在2015年,夏普利斯就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戴立信发来邮件:“我需要真正‘有机所式’的化学家们管理此类合作……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上海有机所有着世界化学界数一数二的氟化学研究力量,“上海氟”声名远扬,而发展点击化学正需要含氟化合物。
夏普利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对上海实验室的工作非常满意。“这里的学生非常优秀,工作也非常出色”,实验室产出重要成果的速度超出他想象——实验室刚成立仅一年多,上海实验室与夏普利斯美国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就登上了《自然·化学》杂志。2019年国庆节,实验室完成的另一篇重磅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些工作对点击化学相当重要!”他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为了与夏普利斯共同庆祝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学生们将论文中分子“魔术扣”所形成的“七龙珠”分子印在了他的生日蛋糕上。
大师给科研带来的,是哲学境界上的提升
这四五年来,夏普利斯带来的影响力显而易见。点击化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比如它能使新药研发的投入大幅降低。以他的实验室为支点,点击化学的思想与方法开始向不同学科方向伸展。
董佳家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对于一个成立不到五年的年轻实验室而言,这样的发展速度难以想象。同时,夏普利斯还将一些优秀学生推荐到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开展相关课题合作研究。
不过,这只是大师所带来的影响中最可见的部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看来,夏普利斯给化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哲学境界上的提升。
夏普利斯最喜欢那些与自己天性契合的学生——心怀好奇,且纯粹因为喜欢而从事科研。他曾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带教研究生,却发现有些学生“太聪明了,我没法教”。因为这部分学生功利心太强,早就设计好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台阶,到他实验室只是为了跨上这级台阶,丝毫不去享受科学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夏普利斯很少用负面词汇评价他人,如果说“都一样”时,就意味着他认为这并非一项具有原创性的工作,而只是在重复他人的思想或方法。为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夏普利斯常会从生活态度上去影响他们。有一位从大山走出来的博士生,从小作为家中独子而受到过分保护。夏普利斯就出钱给他报了一个游泳班,“连我的狗都不怕水,你怎么可能学不会?!”其实,他的真正意图是鼓励学生去尝试从没做过的事,有勇气走出习以为常的“舒适区”。
作者:许琦敏
图片: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