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因在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摘得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塞林格的弟子,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马小松感到特别高兴,“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我从2005年跟随他攻读博士以来,一直从他那里感受到对科学的信心与鼓舞”。
在马小松眼中,塞林格对基础科研永远充满热情与执着,碰到感兴趣的问题,总会一追到底,直到细枝末节,甚至是在一线的科研人员都要仔细想一想才能回答上。
更令马小松印象深刻的是,无论实验如何千挫万折,塞林格始终能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家走出沮丧,重燃信心。他记得,在2008年至2012年完成一个很大的量子通信研究项目时,连续两年,当他们准备在选定的观测区间,在加那利群岛的两个小岛上进行实验时,都遭遇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
“眼看辛苦准备了四年的实验,又要无功而返,大家都非常沮丧。”马小松回忆,就在这一“至暗时刻”,塞林格一个人驱车赶到。没有责问实验未成的缘由,他带着所有人去了海边。面对开阔的大海,塞林格让每个人都畅所欲言,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在一次次敞开心扉的交流中,团队郁结的心情逐步疏通转变为“把实验改进得更好”的信心和动力。“他减轻了每个人心头的压力,最终实验反而成功了。”
塞林格的弟子们都不希望听到老师说“bärenstark”(中文意为“像熊一样强壮”),因为那往往意味着实验进展并不那么顺利,而老师总是在这些艰难时刻给学生以最热情的鼓励。反而当塞林格轻描淡写地说出“不错不错”时,说明学生做出了真正出色的工作。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