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3-5秒旋开一管采样管、按压一下移液器,八小时重复6000多次,一个班结束,从生物安全柜前离开时,不仅手指疼到麻木,从手腕、手臂到腰背都酸痛不已。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3月底至今,59岁的黄薇一直坚守在位于松江的捷诺气膜实验室的核酸检测志愿者岗位上,身上的衣服从羽绒服换成了短袖,依然还在坚持着。她说,要为上海实现“动态清零”实实在在出份力,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坚守最艰苦的岗位,承包了四分之三的夜班
这个“五一”节,黄薇在朋友圈晒了一张穿短袖T恤的照片,旁边挂着刚换下来的羽绒服。
“3月26日,响应市科技党委的召集令来做志愿者时,只带了半个月的换洗衣物。”她说,没想到支援PCR实验室会持续一个半月。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捷诺公司为志愿者们购买了短袖T恤,“总算可以把羽绒服、羊绒衫换下来了。”
身为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薇是该院16名志愿者的领队。一般来说,核酸检测实验室里最艰苦的岗位要数样本制备区。她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就在这个实验区域坚持工作了一个半月。
每天,进入实验室一小时,衣服开始汗湿,汗水顺着防护面罩流下;两个小时,手指和手腕开始酸痛;四个小时,腰背感到针刺般的疼痛;六个小时,看着密密麻麻的96孔反应板,需要靠意志力才能看清每个加样孔……如果值夜班,后半夜更加折磨人。而这一个半月里,黄薇团队承包了四分之三的夜班。
尽管每天都可预见地要经历一番苦痛,可临近退休年龄的黄薇和年轻志愿者一样的“不惜力、不停顿”。她所在的气膜实验室,从最初每天完成2万多个样本检测,到现在每天检测近5万个样本,速度几乎翻倍。
4月2日是黄薇的59岁生日。凌晨3点,黄薇结束夜班,脱下防护服,打开手机。清冷的夜风里,看着涌进手机的短信和微信祝福,她感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在气膜实验室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59个生日”。
没有队员倒在岗位上,才是最成功的统筹调度
其实,所有志愿者都劝黄薇留在实验室外负责指挥工作。可每次排班,她都会说,“你们别跟我抢。”在她看来,自己首先是一名志愿者,初心就是到抗疫一线切切实实出份力;而作为领队,只有到了一线,才能清楚地知道各个岗位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作出最合理的调度安排。
这段时间,黄薇不仅要确保所有志愿者队员的防护安全,还要保证他们的战斗力可持续。“没有惊险的故事可讲,没有队员倒在岗位上,才是最成功的统筹调度。”她清楚地知道,从刚来时的16人到半个月后的8人,每个超计划留下来的志愿者都有着坚韧的意志,总是争着去最辛苦的岗位。但她会在工作中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状态,必要时会强制要求队员休息。
“我会跟你们在一起的!”每当遇到凌晨刚忙完又运来一批紧急样本时,每当复测阳性样本量增加、大家都十分疲乏时,黄薇总会这样鼓励每一个人。“8个人中有4名党员,我们建起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实验室里,我们一边实验、一边和90后志愿者谈工作、谈生活,期间还发展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慎重判“阳”,牵挂样本背后的疫情动态
核酸检测是与病毒的赛跑,阴阳判定必须十分慎重。初测为阳的样本,实验室都会重新取样重复实验,确保数据准确。黄薇说,尽管身在实验室,大家会从每天处理的样本中,感受到整个城市的疫情走势。
四月上旬,每天的阳性样本数量不断增加,黄薇和大家的心情都变得沉重;近来,阳性样本检出率逐日下降,大家心头的阴霾也日渐消散。
“不少80后、90后的年轻志愿者都克服了家中困难,坚守在岗位上。”黄薇说,团队中有位80后党员志愿者,上个月得知父亲在封控期晕厥后查出肿瘤,“她很担心,我也很着急,一边和她一起联系、安排老人就医,一边劝她先撤回家,但她却坚持让我照旧排班”。
其实,黄薇也一直牵挂自己86岁的独居老母亲。令她欣慰的是,居委和楼栋志愿者十分给力,测核酸、送菜、买药,都有志愿者帮忙。她说:“正是有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奉献,让我们坚信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一定能够打赢。”
作者:许琦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