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记得这周一中午你吃的是什么吗?如果是单位食堂或者是叫的外卖,你还能准确说出每一道菜吗?对于吃食堂的人来说,难度可能更大,因为你很可能会把一盘五花八门的菜,如地三鲜错记成了醋溜土豆丝,干煸菜花错记成了干煸扁豆,或者干脆把饺子记成了面。
当然,可能有人真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那应该是明显的记忆衰退。对于错把A菜记成B菜的情况,则属于另一种问题。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
考虑到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细节,而有限的人脑难以应付如此多的工作量,记忆错误(非记忆空白)在所难免。
那这种情况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发表在Psychological Review上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错把A记成B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能力有限的认知系统高效工作的一个有益的副作用,即记忆错误实际上可能表明人类认知系统正在以“最优”或“理性”的方式运转。
这项研究对视觉工作记忆进行了观察和探讨。
视觉工作记忆(VWM)被定义为以一种快速可访问且易于操作的形式存储视觉信息的能力,它是几乎所有人类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在线运动控制、跨眼球运动的视觉信息整合、视觉搜索和扫视错误后的凝视纠正等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鉴于其生物学上的重要性,这个系统的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也许是令人惊讶的。
许多关于人类表现的研究显示,我们只能在工作记忆中准确储存有限的视觉信息。
几十年来,认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人类的认知是否是严格且理性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惯用的是“速战速决”的心理策略,即“可用性启发法”。
例如,当被问及英语中是以字母“k”开头的单词多,还是以“k”作为第三个字母的单词多,大多数人通过快速思考后,发现自己可以想到更多的是以“k”开头的单词更多,于是就得出了以字母“k”开头的单词多这个结论。
Kahneman和Tversky将这一策略称为“可用性启发法”,指的是人们进行判断时,通常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经验信息,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所以,它也叫“经验法则”.
“经验法则”大多数时能产生准确的结果,但有时就不一定了。因此,Kahneman和Tversky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不是最优的。事实上,英语中以“k”作为第三个字母的单词要比以“k”开头的单词多得多。
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系统往往是最优的。例如,几项研究发现,尽管感觉信号中存在噪音,但人们仍能以统计上最优方式组合来自多种感官的信息,如视觉和听觉,或视觉和触觉。
但至少有一些看似次优的行为。例如,有研究表明,人类通常会低估运动物体的速度。因此,科学家们推测人类的视觉运动感知系统是次优的。
此外,人在记忆、推理、决策、计划或行动时也经常出错,尤其是在信息模棱两可或不确定的情况下。
正如视觉感知估计物体速度一样,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统计上的最优策略是将数据中的信息(观察到或经历过的事情)与一般常识相结合。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使用模糊的输入和不确定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推理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错误不一定意味着心智处理出问题。事实上,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系统可能恰恰在稳定地运行着。
让有限的大脑发挥了“最优”的能力
有些制约人类心智的因素是内在的,如注意力是有限的,因为你不能同时关注所有事情;而且记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你无法完全记住所有细节,就像你这周一中午吃的具体是什么。其他制约因素是外部的,例如需要及时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考虑到这些制约因素,人类可能无法总能实现最优感知或认知。
但正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让大脑发挥了最优的能力。
例如,当解决方案时需要你同时考虑很多因素,如果没有制约因素,你考虑的问题和你同时注意的问题将无穷无尽;正因为注意力的限制导致你做了有限的思考,因此,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还有研究人员为此开发出一种用于人类记忆的资源理性方法。他们的框架认为记忆是一种交流渠道。
当你把某个事物放在记忆中时,就好像你在向未来的自己发送一条信息。但是,这条通道的容量有限,因此无法传输信息的所有细节。
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从记忆中检索到的信息可能与早期存入记忆中的信息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记忆错误。
如果你的记忆存储由于容量有限而无法忠实地保存所有事物的细节,那么明智的做法是确保它能够留住重要细节。也就是说,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应该记住你最需要记住的。
事实上,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人类倾向于记住事物的整体要点(重点),而忘记其细节。
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在心理上用最常见或最普通的属性来“填充”缺失的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细节缺失的情况下,使用通俗的属性是一种启发式的做法,这是一种速战速决的策略,往往效果不错,虽然有时也会失败。
因此,你这周一吃了什么?只要你能记住是重点(米饭炒菜、面条或饺子)就说明你的记忆系统正在它受约束情况下稳定地工作着,所以说,这是件好事!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转载:中国生物技术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