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引智创新”成果展
一年建站100家,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明显“提速”。截至本月,建站总数已达564家,进站工作的院士专家达3076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800余项,攻克关键技术难题4500余项,获得专利8300余项。
前天(9日)开幕的科创中国·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引智创新”成果展上,80项院士专家与企业的合作成果集中亮相,并将在线上长期展出。这些成果涉及国家重点产业、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等领域,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主题。
记者了解到,此次亮相的不少成果已走到产业化的最后一环,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而一批建站企业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不少已将登陆科创板排上企业发展日程。
“师徒”攻坚,24年科研成果“上市”在即
“我们的产品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同台竞技上,多项指标胜出,预计明年年中就能拿到医疗器械上市许可证。”站在“新一代国产相控磁波刀”展品前,上海沈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崔磊自信满满。
所谓“磁波刀”,是一种将超声能量从体外以“绿色、精准、个性化”的方式汇聚于肿瘤等病灶部位,使瘤体温度迅速提升至65℃以上,从而利用高温“烧死”肿瘤组织的仪器设备。接受磁波刀手术的患者不会留下任何创口,术后不良反应也较小。
沈德医疗器械创立于2013年,创始人沈国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的博士后,而早在上世纪末,陈亚珠就在钻研如何用无创手段治疗肿瘤,相控磁波刀是她看好的方向。
学生创业,老师帮忙——沈国峰记得,陈亚珠对实验过程乃至每一个原始数据都要逐一论证,400多篇论文,篇篇如此。这份延续数十年的师徒互动,去年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形式被固定下来,这一持续了24年的科技成果转化“长跑”也即将迎来收获。
强强联手,脑机接口技术惠及众多偏瘫患者
头戴“头套”,手穿机械臂,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金晶团队合作的创新成果“脑机接口智能外骨骼系统”显得格外醒目,它的效果更“酷炫”,能帮助脑卒中患者重建神经网络。
脑卒中患者一般都会偏瘫,因为受损的大脑神经无法指挥手部运动。脑机接口智能外骨骼系统可重建神经链路,即用脑机技术提取患者脑电波,再用人工智能技术解码,最后由外骨骼带动手部运动。术理智能2018年开始与金晶团队合作,去年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不久前微软公布的全球100位脑机专家榜单上,金晶教授名列前茅。
强强联手极大推动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上海、江苏、陕西等地的医院及康复机构,后续还有多条产品线在研发中。
“同事”协作,打通半导体耗材上下游
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博士毕业后,张泽芳创立了上海映智研磨材料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精密研磨抛光材料的高科技企业,产品用于半导体行业。
抛光垫生产中最复杂的一环是抛光片聚氨酯材料的合成,而张泽芳的研究方向是抛光液。2019年,张泽芳在企业中引入深圳大学饶峰教授团队,而促成合作的因素是,他们俩都曾在上海微系统所工作。
饶峰团队带来了材料学、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等方面的新技术,解决了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今年,上海映智上线了三款无纺布抛光垫,预计销售额将突破千万元。
作为市科协部署和打造“科创中国”上海行动的载体和服务手段之一,创设于2009年的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引导高端智力资源向企业集聚,助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支撑平台。近年来建站明显提速,表明科技资源正在加速配置,沟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已经形成。
作者:沈湫莎
图片:袁婧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