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昨天拉开序幕。在数千场科普活动中,传奇建筑师邬达克的探索之旅应该是其中不容错过的经典节目,市民们将跟随建筑专家,阅读白公馆、绿房子、息焉堂、广学会大楼、武康大楼这五栋邬达克的经典建筑。
昨天,“阅读上海 阅读邬达克”——“绿房子”的前生今世在小巧精美的邬达克纪念馆开讲。在“绿房子”中工作30余年的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所长奚文沁为近百位市民揭开了这栋传奇建筑的历史与新生。
“绿房子”有“三大豪”
绿房子坐落在静安区铜仁路,因其建筑和围墙大量采用绿色面砖而得名。作家程乃珊曾这样评价“绿房子”:外观如一艘邮轮,隔着马路远远望去,犹如一抹烟花翠绿的都市中的苏堤柳荫,在一簇面目模糊划一的城市建筑中,衬出几分自恋的孤寂。
说到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上海人第一想到的大都是武康大楼,奚文沁却表示,在外国出版的邬达克图书、明信片或邮票上,封面大多印刷的是“绿房子”,这栋住宅也是邬达克在上海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1935年,一位年轻商人吴同文,找到上海滩传奇建筑师邬达克,要打造一栋四层高的房子。三年后,“绿房子”落成。
据奚文沁介绍,“绿房子”创造了“三大豪”:这是第一栋装电梯、第一栋装弹簧地板、第一栋冷暖空调的花园住宅,除此之外,整体设计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让这栋建筑历久弥新,无论何时观赏都觉得赏心悦目。
每一寸空间都用心打磨
“邬达克就像一名能用不齐整的布料做西服的巧手裁缝,因地制宜,反复推敲,使绿房子成为只能在此生长的独特建筑,就像锚固在基地上的一座城市居住机器,功能和形式都处理得又精准又妥帖,成为与城市空间相得益彰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的典范。”奚文沁这样形容“绿房子”。
在空间的有效利用上,邬达克几乎挖空心思,每处空间安排都想机器齿轮一样环环相扣。比如,“绿房子”有四层阳台,一二层阳台想通,三四层阳台想通,这是让进入公共空间的客人不会在无意间踏入三四层私人住宅区的设计;而南立面高耸的阳光房,形成挺拔的玻璃塔楼,并相应梳理平台的形态,将原来的曲线全部拉直,形成强烈的的横竖线条对比,形体既有虚实对比又体现错落有致。
层层后退的大露台与周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互相观望,这个转角也一直铭刻在城市公众的生活记忆里。
绿砖用拼贴法尽力复原
如今的“绿房子”已经成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办公场所,上海的大多数城市规划均从工作在这幢优秀历史建筑里的规划师们手中绘制出来。
绿房子因通体绿色釉面砖而得名,这些釉面砖是当年应吴同文的要求由“泰山砖厂”特别烧制。历经80年风雨,绿色砖墙已经斑驳不堪,对它们的修复清理是外立面保护修缮的重点。
据奚文沁介绍,清理外墙时,保留了破损较小的大部分面砖,将隐蔽部位的釉面砖卸下,替换到需要修补的主立面上,并修复面砖线脚细部。针对面砖因风化不均而产生的色差问题,定制四种近似颜色的釉面砖以修补调整色差。“修缮后的立面看上去还算浑然一体,你们看得出有色差吗?”她问。
新的室内设计则采用简洁的现代风格手法,并不完全照搬原特色细部装饰图案。室内新增部分则采取了可逆性的构造方式,如将来使用功能有调整,在不影响保护部位的前提下进行拆除。
2014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修缮后“绿房子”首次向上海市民开放,仅前两个小时就入场千余人,如今“绿房子”仍然是阅读上海建筑的绝佳载体,焕发着新的生机。
作者:沈湫莎
图片:奚文沁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