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专家叶正文:“我们农业科研人员主要是面向产业应用的,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研究下去。”
人物小传
叶正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所长,国家桃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上海市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从事林果培育30余年,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8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4项、通过上海市审(认)定的果树新品种11个,团队选育的黄桃新品种约占全国鲜食黄桃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要找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林果专家叶正文,要到田间地头去。一年365天,他有一大半日子都在外面跑,日头把他的皮肤晒得黝黑。说一口混着湖南方言的普通话,这让他与农民的距离很近。“老叶是大专家,也是个泥腿子,和我们农民最亲。”农民打心眼儿里佩服他、喜欢他。
柑橘、草莓、黄桃、蜜梨、葡萄、盆栽花……30多年来,叶正文秉持着“市场要什么,团队就研发什么”的原则,一次次将优质的林果品种和培育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他知道,做好农业的秘诀,就是心里装着老百姓。 20多年前,叶正文开始带着团队往外地跑,用技术帮助全国许多地方完成了黄桃、蜜桃等产业的转型升级,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今年2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他有许多“头衔”,但共产党员始终是叶正文最引以自豪的身份。虽然当年一个班上的31位同学,继续留在果树产业一线的只剩下3个人,但他一点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干农业这行,踏实!”他坚信中国农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好,乡村振兴一定能实现。
一个电话,第二天就能见到他
叶正文大学三年级就入了党,至今党龄已有36年。毕业后,他来到上海市农科院,一开始研究的是柑橘和草莓,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是他工作的“主战场”。“那时,人们餐桌上的水果比较匮乏,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栽培技术,丰富家家户户的‘水果篮’。”叶正文说。
在与他同时期来到林果所工作的“资深”同事、葡萄课题组组长蒋爱丽研究员眼里,刚毕业那会儿的叶正文就像一个老农,早上五六点钟就下到田头,周末更是整天泡在地里。上世纪80年代交通远没有现在方便,去一趟横沙岛,天蒙蒙亮就要爬起来,先坐74路车到老北站换车到吴淞码头,再坐船到长兴岛,然后换船到横沙岛。更要命的是,叶正文对花粉过敏,眼睛被刺得通红,但他仍然坚持着。
其实,上海并不是最适合种柑橘的地方。以前,由于柑橘品种混杂,产量、效益都不理想,农民辛苦忙碌一年,常常放在路边贱卖。叶正文率先提出以高接换种为主要方式的品种结构调整与优化思路,筛选出的特早熟温州蜜柑和日美系脐橙新品系,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获得较大面积推广,也让农民的辛劳获得回报。
叶正文工作时出了名的“较真”,几十年始终如一。崇明县绿华镇是上海郊区最远的一个年轻小镇,隧桥未通时,坐船去一次很不容易。可一提到叶正文,绿华镇农技推广站农艺师范吴昌就止不住地夸奖:“作为柑橘主产区,我们一个电话过去,叶老师第二天准到,连办公室都不去坐一坐,直接到田头,经常下午5点多了,他还在田头没有忙完,鞋子都是泥巴。最密集时,一个月他要来四次……”
从“橘”转“桃”,只因国家需要
上世纪90年代初,叶正文身边不少同事陆陆续续出国了,有人还热心为他张罗:“老叶,你英文不错,不如出国发展,外面空间大。”可叶正文始终没有动过出国的念头。问他为什么,他就吐出朴实的一句话:“在国内发展也挺好的。” 一批技术人员的离开,使农科院原本占据优势地位的桃产业研究体系出现了断层和空档,叶正文的工作岗位从“橘”调到了“桃”。虽然同是乔木,但橘和桃在许多地方并不相同,前者属于绿乔木,后者属于落叶乔木,橘子专家改行种桃,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重头来过。
“最难的是要熟悉农科院里的几百份桃类资源。从种子、开花到结果,完全了解一个品种,起码要三五年。”叶正文说,农业就是这样,有时候育成一个很不错的品种,但要等上三五年才能看出它是否稳定。有人穷尽一生也只能育成一两个能推广的品种,他们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着新品种。
桃花的花期只有十来天,每年三四月份桃花盛开的季节,为了培育更优良的品种,叶正文一早摸着黑就来到种植基地,不顾自己患有过敏性哮喘,亲自指导和参与授粉。每年七八月份的炎炎夏日,他都要在大棚里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挥汗如雨地考种,经常一待就是几小时。
2008年,国家农业部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叶正文成为首批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市农科院林果所党员人数占到了90%以上,这支战斗力满满的队伍,专助果农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通过与各地党支部对接,叶正文带领团队与金山新义村,奉贤吴房村、潘垫村和新叶村,青浦枇杷园,崇明港沿镇等签下科研结对试点工作协议。对他来说,党员就意味着“思想上的一杆旗帜、业务上的一块牌子”,“关键时刻,党员是要冲得出、顶得上,能起带头作用的”。
金山区有种植蟠桃的基础,但早期蟠桃种植,裂果率高达90%以上,即使套袋也不管用,叶正文经实地走访细心观察发现,在套袋之前,蟠桃就已感染;奉贤“锦绣”黄桃曾一枝独秀,但上市时间太过集中,容易被压价,叶正文通过悉心育种,培育出了“锦香”“锦园”“锦花”等不同成熟期的鲜食黄桃品种,“加”出了利润空间;他还手把手教南汇果农种出了“大团蜜露”水蜜桃,获得全国桃产业技术体系金奖……
小小黄桃,托起山里农民的小康梦
只要有人有农业方面的问题请教,叶正文从不吝啬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20多年前,他就走出上海,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贫困地区的果农。 炎陵县是湖南省东南边陲的一个山区县,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末,炎陵农业部门从上海市农科院引种桃团队培育的“锦绣”黄桃品种,但种植了一定规模后,发展遇到瓶颈,为此他们又来寻求桃树专家的技术支持。
2011年,叶正文第一次去炎陵考察黄桃种植,他发现当地种植面积比较分散,系统性也比较差,这意味着就算有好品种,也不一定能种出好桃子。找到了问题,他就着手寻找解决方案。近十年来,叶正文与团队每年至少要去炎陵三四次,最多的一年去了六次,为的就是手把手告诉农民怎样种好桃、卖好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桃产业技术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卡——采后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保鲜、贮藏、运输直接关系着水果在市场上的价格,就算前面做得再好,如果到消费者手里桃子烂了,那么前面的努力一切归零。头脑活络、始终以消费者为重心的叶正文开始重点钻研桃的采后处理问题。
“按照销售产地决定采摘时的成熟度,运往本地的要摘那些熟一些的果子,运往外地的要生一点。”叶正文说,这门关乎水果“卖相”的学问,不仅有成熟度与运输距离的分级,连包装箱都有不同要求。 在如此严格的科学指导下,嫁接自上海的黄桃产业再次成为炎陵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赢得了“炎陵黄桃,桃醉天下”的美誉。在叶正文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炎陵黄桃”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商标,入选湖南省十大农业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
在精准扶贫中,黄桃成为当地贫困农民脱贫的“利器”。全县黄桃重点产区恰好是过去的深度贫困区,累计有4811户14238名贫困人口依靠种植黄桃而脱贫。2018年,经国务院组织的验收,炎陵县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成为湖南省最早脱贫的县之一。
同样受益的还有山东蒙阴县,这里全县80%的山地丘陵都种植蜜桃,却饱受远距离运输困扰。叶正文带领团队不远万里全程跟踪蜜桃运输过程,研发出“蜜桃超长途冷链物流技术规程”。2017年,蒙阴水蜜桃经过30天长途运输抵达阿联酋迪拜市场,好果率超过90%以上,单果售价超过50元。此外,蒙阴县种植‘锦春’‘锦香’‘锦绣’等“锦”系列鲜食黄桃品种已达10万亩,年产值约10亿元。
学无止境,现在的叶正文又开始研究起农业机械与配套农艺。他将桃树整形从“三主枝开心形”改为“Y形”,以方便小型机械进入林间工作。他说:“我们农业科研人员主要是面向产业应用的,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研究下去。”
作者:沈湫莎
摄影:赵立荣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