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资料照片
中国医药市场中生物药的比例有望在2023年占到约30%、超过60%的生命科学企业在人工智能上的投资超过 2000万美元、去年共有13.6万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在长三角注册……在今天(20日)举行的长三角科技论坛之2021德勤?科协创新峰会上,德勤中国与上海市科协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全球的生物医药市场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在新冠疫情爆发后这种趋势更为迫切,中国有望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地。
数字医疗,医护人员更关注“手边的细节”
数字化转型可谓是近几年所有行业中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覆盖了线上咨询、远程医疗、线上药房、互联网医院、临床信息采集数字化的“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在许多国家正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数字科技的应用被大幅加速,许多跨国药企和医疗机构都加大数字科技的投资,以求能够迅速投入实际使用。
医护人员最期待数字技术解决医疗产业的哪些问题?德勤对欧洲的1800名医生和护士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快速、创新、有效率是数字化医疗最常被提及的三个形容词,令人有些意外的是,81%的受访者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最普遍的应用是电子病历,62%的人认为是电子处方,反观如机器人、基因组学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则相比之下只占了小份额。
随着数字化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的推动和发展,生物药的开发、处方开立和配送渠道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数字医疗将在深入生物药“自上而下”的产业链各环节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表示,数字医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把握好就能走到世界前沿。
人工智能在医疗数字化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处于蓬勃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数中国创新药的获批数量。《报告》显示,2015年之前,中国的创新药的批准时间落后于海外医疗先进国家5-7年,而从2019年开始,中国的生物创新药获批数量超越美国位居第一,至今仍保持这一势头。
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和双循环新格局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对于生物创新药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人工智能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赋能持续加大等方面。
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对促进数字医疗起到关键作用,包括加速药物研发、辅助治疗开发、基因治疗分析等都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据调查,2019年,全球超过60%的生命科学企业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在人工智能计划上,且超过半数的企业预计2020年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将增加。约43%的企业表示已成功运用人工智能使自身的工作流程更加高效。
不过,《报告》也发现,相比于全球其他国家更多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新药研发,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应用人工智能仍主要集中在医学影像方面。因此创新药的人工智能研发未来将成为“蓝海”,事实上目前已显露出这一趋势。
细胞和基因治疗成生物疗法“黑马”
《报告》预测,新一代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GT)将成为新一代生物疗法的黑马。现在已经有多个CGT治疗产品,包含CAR-T疗法、干细胞疗法和腺病毒的基因疗法等,在全球各国获批,为许多难治的疾病,如肿瘤和遗传性基因疾病等提供了新的治疗办法。
中国在此方面拥有巨大潜力。《报告》提到,截至今年4月,中国共开展了1325个CGT相关的临床试验,CGT临床试验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有超过3100件细胞与基因治疗相关的专利在中国注册。专家预测中国的CGT治疗发展迅速,预计会有更多的合作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中国CGT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前相对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内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和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将其研发中心部署在长三角地区,2020年共有13.6万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新注册在长三角区域,年度注册增速达到30.6%。同时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政策接连出台,加上大量的人才聚集,为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描绘了广阔的前景蓝图。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