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ra 是一个患有严重过敏症的美国女孩。牛奶、鸡蛋、大豆、花生、芒果、花粉,各种过敏原都能让她产生过敏反应,用她的话说,“每次走进厨房,都能轻易找到不下于 15 种杀死我的食物”。
虽然曾被营养专家断言她不符合 “适者生存” 原则,但 Sandra 依然坚强地生存了下来,上大学、谈恋爱、工作,并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过敏的人生》。
过敏,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疾病,全球有数亿人正在遭受和 Sandra 一样的痛苦。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约有 2.5 亿人有食物过敏症,有 3 亿人患有哮喘,4 亿人有鼻炎。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医学院教授薛敏对DeepTech表示,过敏性疾病未来的发病率恐怕还要继续上升,并将与人类长期相伴。
在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 10%-3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拿困扰许多人的过敏性鼻炎来说,国内患者超过 2 亿。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婴幼儿也未能幸免。
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 (来源:易观智库)
其实无需看数据,只要稍微留意身边的朋友,就会发现过敏无处不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过敏性疾病列为 21 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过敏的人越来越多?
过敏频发与气候变化有关
过敏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人类对其研究了几十年,目前尚未有精确的答案。但是近期的相关科学研究,把过敏和气候变化联系到了一起。
没错,看似两个没有交集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医学院学者 Carly Ray 和薛敏教授经过研究发现:与呼吸道有关的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都与气候变化有关。
该论文发表于《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健康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花粉,人类的主要过敏原之一,直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会直接提高植物的花粉产量,并且延长花粉期。2019 年发布在《柳叶刀 - 星球健康》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半球的 17 个花粉监测点中,12 个出现了逐年的花粉浓度和花粉期增加。
更严重的是。这些多出来的花粉,在城市里无处可去。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地表被钢筋水泥覆盖,缺少足够的土壤吸收这些花粉。
花粉粒增加已经够麻烦了,空气污染物更是火上浇油。
在薛敏的论文中提到,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以结合花粉等过敏原,增加呼吸道粘膜的通透性,直接把过敏原送入人体。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狼狈为奸,前者制造过敏原,后者把它们 “注入” 人体,完美配合。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像牛奶、花生这种普通食物(理论上不应当是过敏原),也开始有人过敏了?
这才是气候变化诱发过敏性疾病的重点——它影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紊乱。
众所周知,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病菌攻击的重要屏障。这个屏障要想发挥正常功能,必须具备分辨致病性抗原和良性抗原的能力:前者要坚决消灭,后者放行。
比如花生,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食物,即良性抗原。如果免疫系统把它当致病性抗原,发动猛烈进攻,人体就会出现严重过敏症状,重则死亡。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免疫系统变得不稳定了,开始敌我不分,大量外界的良性抗原成为其攻击对象。这种免疫系统紊乱,原因指向了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至少从两条路径影响了人类的免疫系统。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抗原的自身特性,导致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举个例子,随着环境的变化、污染以及人为对农作物的改造,现在吃的花生,其成分和 20 年前已经有所不同。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免疫系统已经学会了分辨哪种抗原是有害的,哪些是应该放行的。而这种“新型花生”,免疫系统从来没见过,只能当致病性抗原处理,对其攻击,产生过敏。
所以现在对食物过敏的人越来越多,这甚至改变了美国一些公立学校的管理方式,比如实施更严格的食品管理措施,教室内不能出现坚果等等。
第二,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内微生物菌群生态失调,使人体更易过敏。
在人体肠道内,存在 160 多种、大约 100 万亿个微生物。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这些微生物对维持人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其中就包括识别致病性抗原和良性抗原的能力。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资料显示,至少有 100 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宏观多样性的丧失,会降低人体内的微观多样性,进而诱发微生物菌群生态失调,免疫系统受损。
通俗的说,人类接触生物多样性环境的机会越少,人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免疫调节能力越低。早在 2005 年的一项研究就支持了这一点:人体接触富含更多微生物的环境,则患过敏和免疫性疾病概率越小。
在实验中,对照组被安排生活在农场里,农场被认为是富含微生物的环境,经过观察,这一组个体有更低的哮喘和特异性反应发病率(过敏)。
在另一个试验中,科学家发现,那些具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和健康人相比,往往生活在低生物多样性地区。进一步发现,他们身上的γ- 保护细菌多样性处在较低水平,这种细菌能够参与到人体生化反应里,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但是,这种细菌来自于土壤和地面植被。
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易患过敏症,他们距离大自然更远了。
了解了这些,人们不免对过敏症的治疗感到悲观。气候变暖是全球问题,非数十年无法遏制与解决。新的过敏原层出不穷,人类的免疫系统持续受到威胁和扰乱,我们是否真的拿过敏性疾病没有办法呢?
也并不是如此。往往存在问题的地方,就会产生需求,需求催生商业机遇。
全球过敏症治疗市场格局
总的来说,过敏性疾病治疗有 3 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患者的教育,避免接触过敏原,该方法坚持 “打不过躲得过” 的原则,是一种最简单、最经济的应对方式。
第二种则是药物治疗。即用药物控制病情,见效快,但是无法根治过敏性疾病,本质依然是控制症状。
第三种是脱敏治疗。其原理是让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力,根治过敏性疾病。缺点是价格较高,数周后才会见效,整个治疗周期持续数年。
从全球市场来看,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呈现出这样的局面:药物治疗依然是主流,但脱敏治疗增速更快,并且得到了政策推广。
2015 年,美国发布《临床实践指南:过敏性鼻炎 2015》,将脱敏治疗作为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控制下的推荐疗法;欧盟在 2017 年表示,强烈推荐花粉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使用脱敏治疗。
在国内,从 2015 年起,脱敏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进行推荐。在过敏性鼻炎 / 哮喘领域,脱敏药物近 6 年来(2013-2018)保持了 17% 的高速增长。
2018 年,国内脱敏药物销售额达到 4.6 亿元,但在整个抗过敏药物中占比仅有 2.3%。相比于抗过敏药物已经覆盖了全国 2 万多家医院,脱敏药只进入了 800-900 家医院。根据财通证券测算,当前用脱敏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 / 哮喘,渗透率不足 1%。
可以预见,随着过敏患者持续增加以及对脱敏治疗接受度的提高,脱敏疗法正在成为主流治疗手段,脱敏药物当前虽然占比小,但是潜力巨大。
当前,全球脱敏治疗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丹麦公司 ALK 作为龙头企业,占据全球脱敏市场份额 40%,但是其 75% 营业收入来自脱敏治疗最发达的欧洲市场。
中国浙江企业我武生物,作为国内最大的脱敏治疗企业,2019 年营业收入只有 ALK 的 18%,但是却占据国内 80% 的市场份额。
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地区政策差异较大。以点刺为例,作为检测患者过敏原的产品,在中国被认为是诊断试剂,在欧盟是实验室用品。诊断试剂分类归医疗类,实验室用品可能是化学类或者生物试剂类,无论如何,其与医疗类产品有本质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是注册和审批程序上的不同。
此外,一位杭州三甲医院的医生对 DeepTech 表示,国标和国际标准差异性较大,转换过程繁复,并且经济效益也会缩水。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过敏原有很大不同。同样对花粉过敏,在欧洲,以牧草为主,在北美以豚草为主;而在中国,是蒿草类花粉为主。诸如此类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跨国公司跨区域发展业务。
我武生物如何成为国内脱敏市场霸主?
花粉和尘螨是人类最广泛的过敏原,全球各大公司主要针对它们研发脱敏药物。目前国内上市的脱敏治疗药物只有 3 种,其中,我武生物的 “粉尘螨滴剂” 是唯一一款舌下含服药品。
资料显示,公司产品毛利率常年维持在 90% 以上,净利率 40% 以上,加之在国内市占率超过 80%,可谓“暴利”。究其原因,主要是舌下含服产品在国内的稀缺性。
国内仅有的 3 种脱敏药物 (来源:国盛证券)
舌下含服与皮下注射相比,优势明显。首先,前者的不良反应率比后者低。严重不良反应,皮下注射为 0.1%,而舌下含服仅有百万分之一。
第二,世界过敏组织(WAO)建议皮下注射方法在 5 岁以上患者中进行,而舌下含服可以降低到 3 岁。也就是说,它更适合对儿童的过敏性疾病治疗。
再者,对于患者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能吃下去的药,为什么要来一针呢?
然而,ALK 并非没有舌下含服产品。其舌下免疫片剂 ACARIZAX 在全球 18 个地区上市销售,只是该产品在中国地区还处在临床阶段,最快也要等到 2021 年上市。
我武生物脱敏药物市占率 (来源:国盛证券)
德国公司 Allergo Pharma 产品销售波动性很大,对我武生物已经不构成威胁,近年来,两款海外产品市占率不断被挤压,当前综合占比已不足 20%。
对于一家制药企业而言,研发能力永远是核心竞争力,我武生物制霸国内脱敏市场并不是偶然。公司通过了 13 项国内发明专利和一项美、日、欧专利,实现了核心技术在国内外的防御性保护。
核心技术之一:过敏原活性检测。过敏原活性检测,是长久以来脱敏治疗的技术障碍。老办法是通过稀释过敏原,给患者注射皮下,根据肿起来的包判断,但是由于人体有特异性,该方法很不可靠。
我武生物通过技术研发,以标准血清混合物作为标定蛋白活性的衡量工具,通过定量检测变应原蛋白与 slgE 的结合程度做判断,大大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核心技术之二:变应原制品 “常温保存技术”。该技术可以让“粉尘螨滴剂” 在阴凉处(不超过 20℃)保存两年以上,利于药品储存和运输。
由于我武生物的舌下含服产品最先上市,后来的产品想要上市必须提供优效性实验结果,意思就是新药效果要比老药更好,但是这些竞品企业的技术目前均难以实现。
此外,我武生物具有领先的成本优势。虽然全球脱敏巨头 ALK 实力不俗,但即便 ALK 舌下含服产品在未来上市,市场估计,治疗年费会在 3000 美元以上,难以与我武生物每年 2500-3000 元人民币的治疗费用竞争。
我武生物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基本反映了其在国内脱敏市场的地位。
对抗过敏等疾病,人类的终极方案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暖,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善。随着自然环境破坏、陆地海洋污染,这些变化最终会反馈到人类自己身上。薛敏对 DeepTech 表示,能够让我们过敏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过敏性疾病将会和人类长期相伴。
脱敏治疗可以针对广泛存在的过敏原如花粉和尘螨来研发药品,但是无法针对每一种特定过敏原开发药品,比如牛奶、冰淇淋、坚果。虽然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群体对它们过敏,但是这些数量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生意”。
薛敏在她的论文结尾呼吁:人类应该停止破坏环境而采取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回归自然,更多地接触自然而不是远离它们。这才是遏制过敏性疾病的治本之道。
作者:刘军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