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多学科团队协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心脏中心成功完成亚洲首例单中心胎儿主动脉瓣狭窄宫内介入治疗
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我国每年新增患儿约20万例,是5岁以内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介入治疗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存在着经验缺乏、流程不规范、并发症多,手术效果不一致等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组建的联合攻关团队,经过30多年的努力,研制了国产瓣膜扩张球囊,完成国内多项首次婴幼儿介入诊疗技术,建立和完善我国儿童先心介入诊疗规范和危重复杂先心病围产期一体化诊疗体系。
数字显示:幼儿先心病年介入治疗病例数由1998年前的不足500例上升到2016年后超过3万例,手术成功率达98.3%;重要并发症发生率由2002年的1.8 %下降到2016年的0.09%, 死亡率由0.09 %下降到0.01% 。
在今天召开的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体系的创建及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被授予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立志攻克幼儿先心病难题
据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1%,其中重症先心病约占1/4,是导致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1年,一支由新华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球囊房隔造口术治疗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开创了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先河,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是团队带头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孜孜追求,不断创新介入技术,目前年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病例数超过1200台,居国内儿童医院首位
“孩子是一个家的希望。救助孩子的病,就是救助一个家庭。”孙锟说,他立志要攻克这一难题。
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及闭锁是东方人发病率较高的先天性瓣膜疾病,既往报道手术死亡率在35%甚至更高,国外报道4年生存率在58%左右。自2009年,孙锟率领团队国际上首创应用RLG导管结合冠脉穿通导丝(conquest pro导丝)的方法,行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及闭锁的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目前已完成100多例,是亚太地区开展该类手术例数最多的单位,手术成功率为100%,随访至今未有死亡病例。
他们还尝试过多个“首次”:在国内首先报告采用弹簧圈堵塞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小到中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侧支血管。首次提出儿童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所选用的堵塞器应较动脉导管最狭窄处直径大3~6mm。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即刻封堵率达93.8%,1个月封堵率达97.3%,1年后达98.2%。
2018年7月,新华医院完成了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医生们为一名怀孕31周的母亲实施了宫内治疗,7周后,孩子顺利分娩,这个本来已经濒临生命危机的宝宝不仅顺利出生,而且短期内无再行干预——重度先心变成了轻度先心病。
至此,先心病幼儿的最后一块“拼图”被补齐。
5年“摸黑”,助力影像学技术创新
助力幼儿先心病治疗的,还有影像学技术创新。
过去诊断先心病,主要靠两种传统方法,即心导管造影术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心导管造影术是一种有创诊断,会使已处危重状态的患儿雪上加霜;而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图像视野狭窄,需要诊断医生有极高的三维空间想象力,高度依赖于医生的经验。
时空关联成像技术(STIC)后处理获得心脏切面图像
孙锟将攻克这一难题视为己任,开启长达5年的“摸黑生活”。摸黑,指的是超声,为了不影响诊断,超声室必须长年拉着窗帘。“有时候真的不知道白天黑夜。”他提出了用超声切五个剖面即可诊断复杂先心病的结论,俗称五剖切面。这一诊断方法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使先心病的术前诊断获得突破性进展,对降低婴幼儿心脏手术死亡率有着重大意义。
2007年起 ,团队在三维超声的基础上,国际上首创开发了心脏虚拟内窥镜技术,成功建立多模态图像心脏虚拟内窥镜系统平台,对圆锥动脉干畸形等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心血管CT,且显著缩短了诊断时间。
从国内最早成系统、成规模地开展小儿先心病的介入诊疗,到现在作为原卫生部唯一指定的“小儿先心病国家培训基地”和“小儿心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团队用三十多年艰苦攻坚,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
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科主任陈笋说:“在中国,随着治疗先心病患儿的方法及预后效果都越来越好了,怀孕家庭在听说胎儿有先心病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
作者:沈湫莎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丨 图片来源:新华医院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