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发传染病来袭,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在昨天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病毒演变、进化、传播的基础研究与防治实践——从SARS到COVID-19”研讨会上,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坦言,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个来自著名病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的“灵魂拷问”,一直在他心头萦绕,“面对疫情,临床医生就像‘救火队员’,我们希望在科技支撑下实现精准防控。”
疫情防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支撑
在张文宏看来,中国对传染病防控的科技支撑正在不断增强。
对此,闻玉梅表示认同。她说,17年前,SARS在中国暴发,但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破译并不是由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此次新冠疫情出现后,中国科学家在一月初就获得了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率先向全世界公布,这让全球众多科研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得以及早投入到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闻玉梅
“其实,防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张文宏说,如果前期没有病毒快速诊断体系的建设,就无法对新冠疫情进行及时响应,而快速诊断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极其重要,因为如果无法实现快速诊断,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病例滞留在社区,从而造成社区暴发。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马兴发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来自上海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专家分享了两个多月来开展应急攻关的最新进展:高通量药物筛选获得了一批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疫苗研发正在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推进;对于新冠病毒的溯源、分子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诊治也在不断取得成果。这些都为后续疫情防控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支撑。
病毒基础研究直接影响防疫政策的制定
“有了科学的指引,用科学方法去做事才能成功。所有蛮干,都会带来一定损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说,眼下疫情在全球处于大流行,中国正在将此前积累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全球更多国家分享。
就在昨天,瑞金医院病理科王朝夫教授研究团队在Research Square平台以预印论文的形式公布了正在《自然》杂志审稿的关于炎症风暴和肺泡巨噬细胞激活关键机制的论文。“在新冠肺炎的诊治中,上海医生最早提出了炎症因子风暴。”宁光说,这对为何部分患者会突然由轻症向重症、危重症转化,提供了科学解释和临床救治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
“对于病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防疫政策的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屏说,当SARS“若不发烧,就不传染”的特性被确定,通过测体温来筛选感染者,就成为最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因此,对于新冠病毒的基础研究,将对真正战胜“人类所面对的最狡猾的病毒之一”,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
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对病毒科研和疫情防控提出了新课题,需要加强研究。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一方面医疗卫生体系要不断织密防控网络,另一方面普通市民仍然要认真做好自我防护,这些防控措施可让我们坚持到疫苗和特效药诞生的那一天。
战胜病毒需要全世界联手才能成功
交流!交流!交流!研讨会上,专家们不止一次提到国际合作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因为抗疫是全球一盘棋,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尽早战胜病毒。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
近期,张文宏已成为各种疫情防控交流研讨会上的常客。在两天前举行的一场远程视频会议中,他向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分享了上海在新冠肺炎的发现、诊断、隔离、救治等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实践,并将“三道防线”作为关键举措向全球推广。今天,应钟南山院士邀请,他还要参加一场有全球12国科学家参与的学术交流会,介绍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病例救治的临床实践。宁光则表示,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管控道口对阻断疫情传播链非常重要,并将这一点分享给了意大利专家。
闻玉梅表示,中国将自己在新冠肺炎治疗上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世界其他国家,是中国对世界公共卫生体系的伟大贡献,在疫苗、药物的研究上,各国也应加强国际合作,因为抗疫没有局外人。
作者:许琦敏 沈湫莎
摄影:杨浦东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