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是200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报道的一种人体病原真菌新物种。该菌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多重耐药和血液感染致死率高等特征,因此被称为“超级真菌”。
近年来,耳念珠菌感染在全球不同地区同时出现,并导致多起院内爆发性的感染。目前全球六个大洲30多个国家已有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公开报道。我国北京、沈阳、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已公开报道约30个病例。
为什么不同遗传谱系的耳念珠菌几乎同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作为一种病原体出现?这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谜团。最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 Arturo Casadevall 教授等人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的会刊 mBio 上撰文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临床上耳念珠菌出现的重要原因。
文章分析,如果不同遗传谱系的耳念珠菌在地理位置相距甚远、环境差异巨大的不同洲同时出现,说明有某种共同的环境因素促进了该菌在不同区域快速进化为人体病原菌。通过对耳念珠菌及其近缘物种的温度敏感性分析发现,大部分耳念珠菌的近缘物种都不能在人体的生理温度(37摄氏度)以上生存。实际上,地球上大多数真菌物种只能在自然界相对低温的环境下生存,人体生理温度是抵御真菌侵染的一道天然屏障。
耳念珠菌成为人体病原菌之前可能是植物腐生菌,存在于高盐的湿地。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该菌逐渐适应了高盐和高温的环境,从而跨越温度屏障成为湿地鸟类的共生菌或致病菌。而鸟类又通过迁徙将耳念珠菌扩散到全球不同地区,并传播给人类。
对于以上观点,Nature 子刊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杂志发表了以“耳念珠菌与气候变化的可能关联(Candida auris’ potential link to climate change)”为题的评论文章。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界的真菌感染疾病案例早有报道,例如两栖动物的壶菌病和蝙蝠的白鼻综合征。
目前为止尚未在自然环境中发现耳念珠菌,其原始生态环境不清楚,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引发耳念珠菌爆发性感染的观点目前还只是推测,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但在新发病原真菌的进化方面,它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值得关注。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