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恒星是如此巨大的星体,在宇宙中存在看不到始终。但是,即使是恒星这样大的星体,也会被“吞食”,这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长期以来,天体物理学家就预言说:两颗恒星如相离过近,其中一颗很可能被另一颗“吞掉”。现在已发现这种“吞食”现象真的发生了,位于某星云中部相距很近的一对恒星中的一颗被另一颗无情地“吞掉”了。美国阿肯色大学的格拉尔和路易斯安那大学的邦迪论证了这一罕见现象。
恒星的老化和潮汐相互作用使双星的运行趋于衰减。这样两个恒星就越转越近。同时相互运转就越来越快,在此期间恒星又都在逐渐老化着,而老化恒星的命运很可能就变成一颗红巨星。在这种情况下,老化了的恒星外层就会扩展开,成一层厚厚的但是十分稀薄的气圈如若这时这颗老化恒星的伴星离得太近,这一外层就会将伴星包括起来。而伴星一经进入这一外层,其运行速度就会被气圈阻力减慢,并且开始螺旋形地向“吞食”它的那颗恒星的中部旋转进去。被“吞食”恒星在逐渐深入灼热深部的过程中失掉的能量则传输给了“吞食”恒星的气圈,这就使气圈的自旋率大大增加了。这种自旋力的增大使气圈中大量稀薄物质冲出形成一个环或晕。这一环或晕则环绕这一系统的中心等距离旋转。这时的中心则是由红巨星的核和它所“吞食”的伴星一一两个分开的但又十分靠近的恒星所组成。
最近几年间,格拉尔和邦迪已发现某些红巨星的中心无疑是由相离很近的两个恒星组成的。他们的最新发现是位于巨蛇星座中被定名为艾贝尔41的星云里的一对双星。其双星运行周期仅为2小时43分,这表明两颗星间相距很近。以前发现的这类双星运行周期在11至16小时之间(相距更远的双星运行周期的测定需多年时间)。
赞同恒星“吞食”说最早的依据是由托莱多大学的鲍普最先提供的。他发现某黄巨星的运行比预期的要快得多,于是就提出这些黄巨星之所以增加了它们的旋转运动,是由于它们“吞食”了伴星后得到了伴星的角动量所造成。天文学家观察到,麒麟星座中一颗恒星是怎样逐个“吞食”自己的行星的。这颗编号为V838的红巨星的首次爆发是在2002年1月被记录到,在短时间里比我们的太阳明亮60万倍。
但是当时科学家它成为银河中最明亮的恒星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到现在才找到解释和原因。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天文学家发表文章指出,该恒星每次爆发(在第一次爆发之后接着发生第二次)发生后,恒星会膨胀并“吞食”围绕自己旋转的巨大行星。从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可清楚地看到,恒星“吞食”自己行星的情形是如何发生的。科学家认为,根据麒麟星座中发生的情况可以判断,经过10亿年后当太阳变星时,太阳系行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星星也会“吞食”星星,宇宙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李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