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创业者如何前行?在今天举行的“2018年云赛空间双创冬幕节”上,演讲嘉宾的似乎很难逃开这个有点“尖锐”的问题,尽管答案不一,但是嘉宾却表达了某种相同的意思,真正的好项目不会被“寒冬”吓跑,社会始终欢迎“真创新”。
人口红利“见底”,创业需要“真”技术
“我实在看不出帮人买咖啡,送一杯收2块钱的项目有什么意思。”上海众人科技创始人谈剑锋表示,如果现在还用商业模式+人口红利这一套,95%会失败。
人口红利已经“见底”,在2012年时,如果你想推广一个APP,获客成本大约是一个人1毛钱,到了2016年,这个价格已经涨到了几十、一百;到了今年,一些公司的获客成本高达300元到500元,甚至更高。如果再想以低成本获得大流量,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法玩转了。这也是为何近年来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往线下发展的原因。
谈剑锋认为,“唯流量论”只不过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投资人现在看重的,已经回归到核心技术能不能产生竞争壁垒。“伟大的企业需要核心技术,硅谷的80%以上的独角兽是有核心技术的,我们能不能涌现更多这样的企业?”谈剑锋说。
起点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查立说,不管是互联网早期还是现在,投资人最主要的还是看人,同样,对创业来说最主要的是有没有真正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而不是资金本身。“寒冬”只不过让互联网投资回归理智和冷静而已。
真正的好项目仍然受到资本青睐。“31会议网”,一家致力于推广无纸化会议的公司,初创时期积累了两万用户,付费用户比例2%,那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免费扩张或提高付费用户比例。查立建议他们选择后者。因为真的能够解决企业“痛点”,许多世界500强企业也成了他们的用户,当付费用户变得多起来后,融资自然也来了。
政府搭平台为“好苗子”驱散“寒意”
“寒冬”中,由仪电集团和徐汇区政府以及微软中国三方携手共建徐汇仪电双创社区中的微软加速器(众创空间——云赛空间)却逆风上扬,尽管起步最晚,但两年来89家创业企业的估值增长超过了3倍,是微软全球8家加速器中发展最好的一家。
除了企业自身品质过硬,徐汇区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驱散了寒意——有一批标杆企业在徐汇集聚发展,既有微软、亚马逊、ARM等国际领军企业;也有腾讯、网易、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有独角兽企业。同时也有一大批的重大平台在徐汇落地,集聚了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青年AI科学家联盟等,以及高院所企业在这里协同开展关键技术。
上周,徐汇区发布了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发展的“T计划”,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系统布局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类要素,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紧密衔接和谐共生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继续为上海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功能支撑。这无疑将促进一批智慧安防、AI+医疗、AI+教育、AI+交通等创新企业茁壮成长。
作者:沈湫莎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