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首届2018上海国际STEM科教产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1.3万平方米的会场被来自全球200多家企业的3D拼图、塑形泥沙、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奇好玩的STEM科教产品“填满”,尽管天气寒冷,但会场里人头攒动。
STEM教育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中,特别把STEM教育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场博览会,原本是产品越多越好,然而这场博览会上五花八门的产品却让家长、老师、培训机构的人都焦虑了。
一出生就要学习STEM教育?
在学习年龄这个问题上,培训机构和家长有了最直接的交锋。
“我们想看看有没有适合0-3岁孩子的产品。”阿木数学大冒险教学研发人员王念坤直言。据了解,这是一家专为3-8岁的儿童开发系统化的知识课程的创新教育机构,今年他们想在受众年龄上向往前推一推,最好能从宝宝出生起就全覆盖。
这位研发人员的科学依据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其实是语言和感知发展的最高峰。在这一年里,可能每秒有大概100万的神经元互相连接。1岁之后,在这些基础的神经元上,更复杂的神经才可以建立,发展出比较高度的认知。
但家长杨先生并不赞同这套理论。他是带着儿子来参加展览,在手控赛车的站台前,他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他也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认为,STEM教育是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教育模式,在婴幼儿阶段,孩子还在建立和这个世界的感知,几乎没有逻辑能力,这个时候他们是学不了STEM教育的。杨先生认为,STEM教育应该因人而异,他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初中前接触STEM教育,尽管他的孩子已经在数学上表现出过人之处。
“STEM教育应该分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侧重点不同。”静安区青少年教育中心科技老师元云洪说。他把STEM教育分为幼儿园阶段、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幼儿园阶段侧重给孩子们感性认识,中学阶段可以教授简单逻辑、大学阶段能应该达到能够熟练地综合使用知识是水平。
家长买玩具,老师寻教具?
对孩子来说,STEM科教产品博览会无异于一个大型游乐场,不管是用瓦楞纸和电机拼装出一头会动的霸王龙、还是操纵着模型赛车在“隧道”里与别的小朋友一决高下、抑或驾驶一辆小三轮满场“狂奔”……
看到孩子玩得这么开心,不少家长开启买买买模式。一台售价179的逗逗虫仿生蜜蜂机器人,一个小时内就卖掉3台。“孩子喜欢,而且能够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就买给他玩玩。”一位买家王先生说。
逛了一圈,抱着挑选教具的目的参展的元老师的购物篮里却是空的。“好看好玩的产品不少,能够用于教学的产品太少了。”他说。他认为能够成为教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便宜、二是能够体现知识运用的过程而非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让你做一个机器人,如果全班同学交上来的机器人是一样的,只有手工方面的好坏,尽管这个制作过程中也动了手,但不是STEM教育。”他说。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STEM教具中乐高的产品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元云洪认为,这是因为给你同样一堆乐高材料,每个孩子设计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这里面有他们的思考。
学校“走得慢”,培训机构“补位”?
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进一步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STEM走进课堂由此提速。
去年年底,金山区教育局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纳入示范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尽管这样,仍然只能满足每个年龄段的一个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究其原因,师资跟不上。据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沈剑梁透露,从2003年到2017年,金山区能教STEM的老师总共只有30多位,缺口十分明显。
除了没有合适的老师,STEM教育在标准和评估机制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也延缓了学校开课的步伐。岭南大学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教授伍学龄表示,仅在方法论上,STEM教育就有许多不同的派别,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的STEM教育理念也不一样,学校引入合作伙伴共同开展STEM教育成为常态。
更多的家长寻求课外辅导。当下,市场上打着STEM教育的培训机构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如阿木数学大冒险的一堂在线公开课就有10万多人同时在线学习。
据悉,金山区与长期致力于机器人研发和教育的上海太敬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让老师参与该集团的机器人培训课程,仅一年时间就培养了50多名能上讲台的STEM老师,减缓了师资困境。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