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成为世界最长寿者,那就得先过法国老妇人让娜·卡尔芒这一关。她在1997年去世时,享年122岁零164天——这一世界最长寿纪录目前已保持了整整21年。这个年龄是不是也意味着人类寿命的极限呢?
对一般人而言,一旦过了青春期,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每增加八支,死亡的风险就会翻倍。而一旦超过105岁,要再从一个生日顺利活到下一个生日,就好比连续17次抛硬币都能保证正面朝上!谁能保证运气一直这么好呢?
不过,一篇刊登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却给出了一个好消息。这篇基于意大利人口记录的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首先是以不可阻挡的趋势上升,但在达到105岁左右之后就会进入稳定状态。
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的寿命其实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极限值呢?文章作者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寿命存在某种极限。对此,科学界还没有定论。此前有研究者认为,高死亡率年龄段是存在的。然而,能解释这些高死亡率年龄段的科学原因却没有被找到。目前,普遍认为衰老是由细胞和器官持续性的老化所致,如果确实存在某个让细胞和器官不再老化的年龄段,那的确令人惊讶。
早在2016年10月,美国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遗传学家扬·维吉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人类的寿命上限为115岁。他们分析了“国际长寿数据库”中“每年报告最高死亡年龄”这一项数据,时间跨度为1968年至2006年,所选样本为法国、日本、美国和英国这四个百岁以上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他们发现,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最长寿者的存活年限不断提升,但在1995年左右就进入了稳定期,最长寿者的死亡年龄平均保持在114.9岁。
维吉小组的论文发表几个月后,来自德国、丹麦、荷兰、英国和加拿大的五个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质疑这一观点的学术论文。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助理教授马滕·罗辛是其中一篇质疑论文的通讯作者。他对英国《卫报》表示,他不仅不相信存在一个限制人类寿命长度的“生物钟”,而且认为衰老越来越可能被人类所逆转。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海基姆博士则指出,根据维吉小组所使用的数据,其实可以推导出多种不同的寿命极限趋势模型。在其中一种统计模式得出的假设里,人类寿命会持续稳步走高,到2300年,最高寿命者也许能活到150岁。
面对质疑,维吉小组的回应是,他们并不是通过同一个数据库来提出假设再进行验证的;实际上,他们是分析了两个独立的数据库。维吉用强硬的态度对五篇质疑论文进行了逐一反驳。
目前,这场“一对五”的科学争议并没有任何一方说服对方。
也有很多其他观点试图解释高死亡率年龄段存在的原因。某些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小概率事件,或者是统计样本不够大,才让人产生了某个年龄的死亡率特别高的错觉;也有可能是纳入统计人口的健康差异导致的假象,毕竟只有健康的人才能活到很高的年龄,而那些健康的高龄者会年复一年地被纳入统计。即使统计中的高龄人口身体一年比一年虚弱,但他们的平均健康值也可能持续稳定一段时间,这可能让人误以为活过了“高死亡年龄段”的老人特别健康。
如果高死亡率年龄段真的存在,它能否帮助我们解开人类寿命是否存在极限这一难题呢?答案也许并不明确。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在我们体内存在一些内设程序,而这些程序会在特定时间里结束我们的生命。但有研究表明,当人类处于极端老年阶段时,基因能对我们身体进行的控制就很少了。
这可能是一个机会。衰老是不可避免的,到了某个年龄段,基因就会让我们分崩离析。如果我们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对抗细胞衰老,并增强我们的生存潜力,那么人类就有可能打破让娜的长寿纪录。
怎样实现这一切?还需要多久才能实现?我们不得而知。下一步,弄清楚高死亡率年龄段中的死亡引发机制,并理解其工作原理将是研究的重点。最新研究不会终结关于人类寿命极限的争论,但却会为我们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