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大雪纷飞,屋内,热火朝天。昨天,上海首座科普公园在雪天中开园,占地200亩的园区将打造成集科学讲座、产业孵化、新品发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普地标。
科普,向来都是一种由政府投钱的公益事业,近年来上海希望探索一条让科普“生钱”的路子,科普公园就是一种尝试。据悉,这座公园不仅无需政府投资,还能创造一定税收,这究竟是怎么做到呢?
老厂房成“网红”打卡地
今冬上海的第一场大雪,对于昨天开园的科普公园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机器人水上竞速、越野拉力课程等“吸睛”项目都无法开放,游客还会冒雪赶来吗?
有人来,而且很热闹。一位带着一家四口前来尝鲜的妈妈说,她每天从南北高架上开车经过这里,看到下面花花绿绿的一幢幢建筑很特别,有点像重庆网红地标“鹅岭二厂”。今天来参观后,觉得这里不仅“外表”好看,“内在”也蛮有“花头”。
因为下雪,公园开设的科普企业展示和科艺匠人市集人头攒动,电影院、大讲堂等室内场所也颇受游客欢迎。
公园选址宝山区智慧湾,这里曾是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它紧临的蕰藻浜,是上海为数不多可以通航百吨级货船的河道之一,因此直到两年前,这里还以堆放集装箱闻名。
建设产业园区时,做科学与艺术出身的负责人的第一要求是,建筑外观要美。他请设计师将集装箱重新粉刷、打通,“搭积木”式地改造成一间间办公室,其中一间老厂房保留了屋顶和楼梯,化身为极富艺术气息的3D打印博物馆。
如今的智慧湾已经成为宝山的“网红”地标,改造过后的集装箱办公空间吸引了大批文创爱好者。他们宁可花费比别处稍贵一点的租金,也要选择在这里创业。“做产业首先要有人气,反过来,吸引人的地方,一定能做产业。”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说。
科普公园的持续性从何而来?
置身科普公园,园方提供的“节目单”让每位游客都感觉不虚此行:你既可以徜徉于3D打印文化博物馆,又能在匠人市集上淘到新鲜好玩的手工制品;你不仅有机会戴着虚拟现实眼镜与同伴们体验身临其境的“绝地求生”,也可以玩一把红遍抖音的“节奏光剑”;你可以选择到邻嘉影院看一场《中国科普电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也可以跑到依弘剧场看一场目前我国科普演出……
“主营科普公园的概念很好,但有些公园没有政府支持就拉不到活动,没有活动也就积攒不了人气。”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站长吴强说,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公园,应该是一个不依靠政府‘输血’,也能调动企业市场热情的公园。”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探索科普产业化道路。去年,全国首个科普产业孵化基地落户方糖小镇;今年5月,徐汇氪空间里也开出了科普产业孵化基地。
科普公园的优势是,在这些公园中亮相的产品,发多源自“自我孵化”,比如科普企业展示厅中的少儿编程公司“妙小程”,就是落户于上海科普产业孵化基地中的企业。
企业和科普达人们将在这里展示自己的产品、创意,市民们则在休闲娱乐中接受科学熏陶,科普公园成了连接企业与市民需求的中间站。
培育科普产业中的“BAT”
中国科普研究所今年发布的《中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称,目前我国科普产业产值规模约为千亿元左右,主营科普的企业数量达370多家。
“科普产业前景巨大,生活日常无所不包,上海理应在这片蓝海中掘金,培育科普产业界的‘BAT’。”干频说。
智慧湾科普产业孵化基地负责人认为,要想培育科普产业的“BAT”,真正的出路在于定制化。他举例说,教具是个巨大的市场,现在老师们的教具都是统一的标准产品,能不能按照老师的手掌的大小定制不同的教具呢?
智慧湾中的一家企业已经在定制上有所探索,据悉,只要向他们提供创意,他们就能做出你想要的产品。比如在科普企业展区里,就有一台能为电灯刻上花纹的雕刻机,如果企业都想拥有一款刻有自己品牌花纹的电灯泡的话,其市场前景相当可期。干频表示,上海还将探索多种科普产业化模式,到2020年,至少形成一五个科普孵化基地。
作者:沈湫莎,图:袁婧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