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境内的米堆冰川缩退后遗留下的冰碛湖。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
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状态高了19.19×1022焦耳,比历史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高出1.51×1022焦耳——相当于中国2016年全年发电量的699倍。
数据也表明:海洋变暖已经发生在全球绝大部分海域,大西洋和南大洋是海洋变暖最为迅速的海区。专家认为,这将持续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冲击,比如破坏珊瑚礁群落及依赖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群体。同时,海洋变热造成的膨胀效应是海平面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不断变暖的海洋将进一步推动海平面上升。海洋变暖也将使海冰和冰架融化、洋流系统发生改变。
有专家认为,这一结果表明了全球变暖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据介绍,由于海水比热容较大,海洋累积了全球变暖的主要信号:90%的全球变暖能量储存在海洋中,表现为海洋热含量增加。同时,相对于地表和大气中的指标来说,海洋热含量受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中的自然变率影响较小。因此,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稳健的指针。不断创纪录的全球海洋增暖表明了无可置疑的全球变暖事实。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评估报告,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很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力。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斯瓦尔巴特群岛,海冰锐减,一只北极熊母亲和她的两只6个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图:视觉中国
海洋变暖的结果是如何得出的?这对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光明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该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
记者:公众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感受是温度的升降,我们注意到这一成果用“热含量”来表示,您能通俗讲讲热含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吗?
成里京:热含量是一个能量的概念,因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气体造成地球系统能量增加,所以我们经常用热含量这个能量概念来表征海洋一个体积内的变暖。当然,我们也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通常温度的概念是指一个点的温度,不涉及体积。其实海洋变暖主要也体现在海水温度上升,我们研究发现,上层2000米海水过去50年大约平均变暖了0.12摄氏度,表层比深海变暖更剧烈。
记者:这些数据是如何取得的?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成里京:我们进行的海洋分析是基于海洋实地观测数据的结果得出的。基于现场观测数据,我们进行了精细的误差矫正,并对数据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合理的重构,最后用独立数据验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正是基于这些技术的进展,我们之前发布了自1940年以来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的温度数据集,并不断对数据进行更新。我们本次发布的2017年海洋变暖的研究结果,就是根据这个数据集统计得出的。
记者: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些分歧,有专家认为此次气候变化或许与地球自身气候变化有关。您的研究结果是否否定了这个结论?
成里京: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和证据。我们这一结果证明了全球变暖确实存在,但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还需要继续加强研究。
记者:我们注意到,各大洋变暖的情况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成里京:海洋各个区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存在复杂的洋流系统、同时复杂的大气运动也影响着海洋。海洋的复杂性导致不同区域海洋对热量的吸收程度有差异、热量在海洋中也随着洋流在海洋中输运。在各大洋中,大西洋和南大洋存在更强的热量向深海输送的机制,因此它们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记者:海洋变暖具体到我国有哪些影响?
成里京:随着全球变暖,我国的平均气温也在不断上升。中西部冰川面积已经在逐渐减小。海平面已经在不断上升,这对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风险。极端天气(大寒潮、高温热浪、大降水等)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我国已经连续出现了多个大范围暖冬。
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话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为各国应对全球变化指明了方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