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保在为社区居民修理洗衣机。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人物小传
刘显保,43岁,上海显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来沪,曾获全国优秀农民工、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家电服务杰出贡献金奖等荣誉。
■本报记者 沈竹士
刘显保是个电器修理工。年幼时,一场大水冲掉了他的家,依靠邻里接济,他才有了栖身之地。20年后,来到上海,凭着一份初心,他找到了新的邻里情谊,找到了一辈子的事业,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家。
上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都市的繁华之下,也有脆弱柔软的一面。刘显保的公益服务,正是在大都市里发生的温情故事。
老人的半导体收音机修好了
刘显保在上海春兰公司修了几年空调。他想自己创业。他来到龙柏地区的一个居委会,提出想在此设摊修理家电,条件是免收服务费、只收材料费。居委会干部是谨慎的,允许他先搞一次,暗中观察。
出人意料,刘显保很受居民的欢迎。
这是一个五层公房的小区,住着很多从市区迁来的老人。有些是独居老人,有些是老两口相依为命,要么没有子女,要么子女不在身边。很多老人有老式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坏了多年,一直找不到能修理的地方———这种半导体已经淘汰了,没有人愿意修。即便子女在身边的,也会帮父母扔掉,再买一个新的。
可老人们就是喜欢用惯了的红灯牌。他们发现,不管多么老迈的机器,刘显保都愿意修。他不是给你换一台新的机器,而是认真地拆开来修好里面的零件,还到你手上的,还是一台原样的红灯牌。家电维修市场的潜规则是要收取上门费的。刘显保对80岁的老人,一律上门维修,不收上门费、服务费,只收材料费。
很快,刘显保这里收留了很多已被时代淘汰的老旧电器:红灯牌的老式半导体收音机、等离子电视机等等。落满了灰的老家电,在他的手里重现青春。
刘显保与周边很多社区居委会联系,建立了固定服务点,定期送上公益服务。尽管服务老人是亏钱的,但赢得了口碑,居民们纷纷介绍朋友把坏了的家电送到他这儿。刘显保的维修部越来越大,但无可指摘的是,他确实为需要的人提供了公益服务。
他曾为一对残障夫妇清洗脱排油烟机。夫妇俩一个腿脚不便,一个只能用一只手。家里的厨房仅容一人转身,脱排油烟机十几年没洗过。“很难形容那种油污。你伸手摸,手都黏在上面了。”刘显保的员工洗了三个多小时。夫妇俩很感动:“如果不是你们来,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洗。”
父亲的磨刀声教他知恩图报
刚创业时,刘显保把维修部设在航华新村一家菜场的角落里。在上海,很多老人在菜场里解决一天的生活。除了有生鲜熟食,菜场里可以理发、缝补衣服、开锁配钥匙……菜场就像一个大院。
在这里,刘显保凭着儿时的经验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生在安徽芜湖南陵县,芜湖地处长江无为大堤范围,常受长江洪泛威胁。童年时,洪水冲毁了刘显保的家。父亲一人要照顾他们姐弟三人,日子过得很艰难。父亲是当地学校里的职工,只得把孩子带到学校里暂住。
他们一天三顿在食堂里吃。很多同事见了刘家的境况,都愿意匀一份菜给孩子们。父亲记住邻居们的好。他别无所长,只有一手磨刀的功夫。凡是学校里的教职工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家里的剪刀钝了,都拿到刘家的宿舍来磨。磨刀石上的“铿铿”声回响在刘显保的童年里。
刘显保高中毕业了,他决定到上海闯荡———当时,姐姐尚未出嫁,弟弟没有工作,老父亲持家不易,刘显保希望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干的是空调安装的活,满世界奔忙。他的眼睛小、个子瘦,一度因为劳累导致胃出血。
后来,他进入春兰公司,成了技术骨干,却决意单飞创业。他说:“读书的时候,我看到很多校园里有逸夫楼。后来我了解到,这些都是邵逸夫先生捐建的,他为公益事业做了很多事。想成为他那样的人,这是我的理想。”
如今,刘显保的维修公司已经在闵行区的11个街镇、工业园区开设分中心,服务范围覆盖600多个小区。他没有停下公益服务的脚步。他为江川街道的独居、纯老、孤老家庭改造老旧的家庭线路;开设了60岁以上居家老人用电、用气安全档案,降低居民家庭发生火灾和煤气中毒的风险。
把公益的力量带给更多人
理想信念的力量催着刘显保一路前行。
在七宝镇、新虹街道的支持下,刘显保发起组建了显保家电便民服务中心、新虹新云社区服务中心两家民办非企业组织,建立了公益服务载体。他和公司员工们定期为街镇指定的特殊困难家庭、空巢老人提供家电维修和安全检查服务。在公益服务的过程中,刘显保被吸收成为中共党员。他还被推选为七宝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党支部书记。
刘显保刚开设维修部时,有五个徒弟。现在,他的公司里有60多名员工。他的一些徒弟已经自立门户。其中,有的在普陀等区开展家电维修公益服务,也成为了当地推选的道德模范。徒弟们说:“师父说过,单想着赚快钱,是做不了多久的。只有讲诚信、讲服务,才能在社会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