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竹士
在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基础上,民商事及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重大升级。日前,记者就该系统的新技术、新理念采访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士。
到明年一季度八类案件率先试行
上海高院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开发遵循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复杂的原则。从上海法院的收案情况来看,刑事案件收案数占全部收案数的比例不足10%,而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占比超过80%,且案情与证据更为复杂。民商事常设案由共467个,其中率先试点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和信用卡纠纷合计占据30%。此次系统首批开发了六大类八个案由,覆盖民事、商事、海商、金融、知产、行政全领域。其中既有案件量较大的案由,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信用卡纠纷,也有体现上海特色的案由,如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等。
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说:“根据八个案由开发的先后顺序,将分三批进行试运行:11月30日,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由试运行;12月底,信用卡纠纷、政府信息公开两个案由试运行;其余五个案由将在明年一季度起试运行。”
人工智能的“大脑”“眼睛”从哪儿来
更加复杂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采用了更具效率的新技术。研发团队搭建了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技术为基础、结合一线法官审判经验的人工智能支撑平台,并启动了案件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的基础支撑平台运行。
一是给人工智能“大脑”。开发人员建立了一张脑图(思维导图)。这张脑图画的路线,是从案件中的法律要件出发,以案件争议的法律要点为归结,引申出“需要哪些证据”“依据哪些法条”“适用何种判决”三个指引性问题。
二是给人工智能“眼睛”。即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字段识别(EⅴS)、自然语言识别处理(NLP)三项技术,提取卷宗文牍中的有效信息。目前,该系统对打印体的识别率达95%。
人工智能提取归纳的信息,呈现可修改的状态。对于识别有误的,法官可手动纠正。
智能办案:“人工智能法官”如何批阅案卷
有了“大脑”和“眼睛”,“人工智能法官”可以干活了。该系统以案件诉讼流程为横轴展开,根据案件进入法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诉前立案、诉前调解、庭前、庭审、评议、裁判共计六个阶段,软件包含27项功能。开发团队以如下几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立案审查功能。系统将立案审查的标准拆为四项,包括利害关系回避、明确当事人状态、受案范围和管辖。任意一项审查不通过即不予立案。
证据校验功能。系统提取归纳出待证明的事实后,根据脑图中的逻辑,调用证据指引,从而罗列出证明某一情节所需的证据清单,与案卷中现有的证据进行比对。
争议焦点归纳。系统提前对起诉状、答辩状进行比对,生成争议焦点预归纳文本。
此外,本次研发的系统首次探索开发了裁判偏离度提示功能,以人工智能规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体现了追求适用法律统一性的司法理念。系统根据预归纳的争议焦点和关键词检索,找到案子中对应的法律要点,从而找到校验判决结果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