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感言
研究生涯中,我曾遇到过无数次看似“不可能”的时刻。突破“不可能”到底有多难? 我的回答是:很难! 但突破“不可能”,就意味着创造“无限可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才能引领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希望更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和产业,真正使创新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驱动力。
■本报记者 姜澎 通讯员 张文清
刚从北京回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军发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因为大数据时代已至,人工智能时代已到,而超级计算机芯片互连传输的技术瓶颈还未突破。新材料、新传输结构、新的速率极限,这些是在很多人看来还处于不可能阶段的研究。但在毛军发眼中,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存在的就是“不可能”。他自己30年的科研之路正是从一连串“不可能”中走出来的。
正是坚持从“不可能”中实现重重突破,毛军发成为上海交大唯一一位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大奖项的教授。而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被广泛引用,为产业界解决了集成电路高速发展中信息传输不完整的瓶颈问题。
选题要有预见性,直面那些“不可能”
“身为科研工作者,选择研究方向时最重要的是眼光要远、要准,选准的方向要长期坚持。特别是基础研究选题要有预见性。”毛军发对自己科研最深的感触就是,登高望远,方能少走弯路。
但是,要想领先,要想创新,一定会面对那些不可能。因为研究太超前,鲜有人读懂其中的价值,毛军发的论文曾经被退稿;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曾经连续三次被拒,也是因为当时他提出的研究课题,比实际问题的出现还要早。
“如果你坚信这是正确的方向,那么一定要坚持下去。当下的选择也许很难,但一旦突破就会有重要且长久的影响。”毛军发说。
日常生活中,集成电路系统几乎无处不在。随着芯片速度的提升和电路规模的扩大,如何解决信号传输延时、失真、噪声,是产业界和科研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而早在毛军发1989年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李征帆教授就预见到了高速集成电路的信号传输问题,带领他们开始了相关研究。
当时的集成电路很落后,他们研究的问题尚未出现。因此,毛军发的研究并未在学界获得认同,产业界设计芯片时也未给予考虑。而他精心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就被某国内刊物退稿了。“难道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方向?”导师带着毛军发反复分析,他们坚信集成电路信号传输问题会影响到整个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尽早解决。
于是,在这个国内暂无“用武之地”的超前方向上,毛军发坚持走了四年。终于,1992年毛军发的论文被电子信息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录用发表。而他的论文也成为国内探究集成电路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第一篇博士论文,部分内容随即被国际权威刊物转载。
当你为某件事操心得睡不着,就已成功了一半
“科研就是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没什么秘诀可言,归根到底,还是得瞄准目标,坚持不懈。当你为某件事操心得睡不着觉的时候,这件事已成功了一半。”毛军发总是这样向年轻人“传授”他的人生经验。
时至今日,毛军发团队还在钻研“信号完整性问题”这个“硬骨头”,但研究目标却变了变———从单纯“认识”和“了解”信号完整性问题,转为“分析”和“解决”问题。
毛军发认为,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互连技术将是解决新一代纳米集成电路信号完整性问题的重要方向,从2005年开始,他又带领团队再一次冒着“不可能”的风险,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现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先后被2009、2011、2013年的 《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采用,2008年发表的论文一直是ESI高引用论文,指导的博士生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了唯一青年科学家奖……在“不可能”的路上,毛军发潜心研究,上下求索,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
这些成果都是来自坚持。毛军发博士毕业时,恰是电子信息产业刚刚开始兴起,很多人在外界的高薪诱惑和枯燥清贫的基础科研工作之间,选择了离开。但是,毛军发选择了坚持。正是长期的坚持,使得他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有着超乎寻常的预见性。
时至今日,他的课题组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包括研究生在内的50多人,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与汗水,解决了大量现代微电子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年轻人就该从事最有创新性的工作
1995年,毛军发已博士毕业,并在上海交大电信学院担任讲师。感觉到自己的研究和国际领先的科研水平有较大差距后,毛军发产生了“出去看看”的念头,可在申请时被拒绝了,理由是“担心不回来”。导师李征帆毫不犹豫地给他签了“担保协议”。
海外留学归来,毛军发还没有实验室,只能和导师一起,把旧教学楼里一条10平方米的走廊当实验场所,生活条件和研究环境简陋而艰苦。此时,毛军发在领域内渐渐积累了名气,外界时常有高薪诱惑,但他还是选择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走下去。除了科研,毛军发最关心的就是人才培养。他说:“教书育人是高校、也是教授的首要职责”。在他的课题组中,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不被允许花时间做纯工程性的横向课题的。在他看来,“年轻人最有创新能力的时候,必须参与那些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纵向课题,否则是对人才的浪费。”
作为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他明确表示,教学是学院和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和评价标准。正因如此,学院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学生创新团体。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该院以作品《基于视觉信号分解与融合的单屏多通道显示技术及应用》夺得信息技术组特等奖。而以该院为基础组建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团队,多年来获得了三次全球总冠军,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