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编的朋友圈被沪上某品牌中介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且不论帖子里的内容是否准确、客观,作为楼市的体温计,市场成交的寒意确是实打实的传递到了房产中介们的身上。
摆数据、讲道理。去年上海的二手住宅成交迎来历史最高点,全年成交量达到36万套,月均达到3万套。而今年,上海二手住宅的成交套数除了在3月达到1.8万套外,均未超过1.5万套;下半年以来更是始终在1万到至1.2万套徘徊。
按照房地产行业内不成文的经验,上海二手房成交套数的“生死线”在每月1.3万套,低于这一水平就意味着市场成交处于“低迷”。而按照这条线来看,下半年上海的二手房成交显然始终“不及格”。
因为两侧住宅小区众多,新闸路是电视台周边中介门店比较集中的一条马路。市场火爆时,这条路上的大小中介几乎每隔几米就有一家。但今天小眼哥一路找去,不少地方已经改头换面。比如靠近常德路口的一家小中介,虽然店内依然摆放着办公桌和电脑,但大门的环形锁和玻璃上厚厚的积灰都显示,这里的已经歇业很长一段时间了。
除了关门外,更多的小中介选择“休眠”的方式来过冬。比如原本有4、5名业务员的门店,就只有留下一人值班;或干脆贴全体转向一手代理。在走访中,就碰到一家房产中介"铁将军"把门,不仅店内空无一人,招牌上的电话也是"暂停服务"状态。询问周边商铺才知道,这家中介从夏天开始就把主战场移到了南通的一个新房项目的代理上。
不仅是小中介,成交量不足,也对沪上大型房产经纪公司产生影响。无论是链家、中原还是我爱我家,都不约而同的在今年采取稳健策略。以链家为例,去年曾公开表示,计划今年在上海的门店扩张至2000家,不过目前门店总量却没有增加,在一些成交较差的区域,还有所减少。
上海链家首席分析师张月坦言,链家今年没有大规模继续扩店,而是更多的合理布局和优化;近几个月,可能会进行一些区域性的结构调整,但总体规模会一直保持在1400家左右。
可以确定的是,房产中介的关门潮已经开始。其实,作为与市场联系十分紧密的行业,市场火爆时扩张开店,市场低迷时收缩调整是行业的正常规律,从历史看也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但从今年的数据中,还是有一些有趣的变化。
一方面,成交总量虽然大幅下降,但市场集中度却在今年出现了明显上升。数据显示,在去年12月,上海二手房成交排名前十的经纪公司,成交额占全市总金额的比例仅在36%左右,而到了今年10月,这个数字则超过了47%。
另一方面,前两年曾一度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中介“昙花一现”,在今年全面歇菜。今年10月,成交前十的经纪公司全部被传统房产中介占据。
业内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大型房产经纪公司可以通过调整门店布局等方式降低影响;同时,由于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交易周期拉长,房源等规模优势也更加明显。小中介和互联网中介,前者身子板儿弱,又缺乏腾挪空间;后者依靠模式夺眼球,却在房源、服务等核心竞争力匮乏。让它们在市场寒冬中,远不如传统品牌中介挨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