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新晋中科院院士榜
马余刚,核物理专家,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李儒新,光学专家,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龚新高,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黄荷凤,生殖医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
蒋华良,药物科学学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樊嘉,肝脏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毛军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王建宇,空间光电系统专家,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党组书记
刘昌胜,生物材料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站上中国学术荣誉的顶峰,年富力强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获得院士头衔的那一刻,作为过去成绩“归零”、开启未来奋斗的人生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昨天在京举行的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座谈会上,新晋院士们纷纷表示,今后要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勇攀学术高峰。
从国家重大需求中找“硬骨头”来“啃”
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说,他从事发射动力学研究,是兵器科学与技术领域唯一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与大量工程打交道,他深刻感受到,一项工程最后所能达到的先进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理论的功底深度,及其中科学研究所取得的突破程度。“中国目前的工业正在迅猛发展,科学基础的匮乏将会成为制约其后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他说,院士应敢于担责、勇挑重担,从国家重大需求中挑出科学“硬骨头”来“啃”。
通过跨尺度力学理论研究的突破,解决重大工程难题,是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魏悦广得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他深感基础研究要“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必要性,“未来将继续当好基础科研与工程应用的‘桥梁’”。
昨天的座谈会上,敢于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并将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成为不少新晋院士的共识。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没有在《自然》《科学》 发表过论文,没有拿过国家级科技奖励,也没有领衔过“973”“863”项目,北京化工大学杨万泰院士自谦“没有别的院士那么优秀”。然而,他多年坚持针对高分子领域的一些重大难题进行攻关,这足以赢得同行的尊敬和认可。
开辟学科新方向,为年轻人指路、铺路
感恩国家、感恩师长,几乎每位新晋院士都有“一肚子感谢”要表达。清华大学女院士王小云所从事的密码学研究,其方向的确定就来自于她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承洞。“老师的高瞻远瞩,成就了我的学术道路。今后我也将担负起开辟学科新方向的重任,成为年轻人的指路人。”王小云觉得,密码研究面临着许多数学难题,还需要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去深入解决。
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东辉院士已经走到国际最前沿。当选院士后,他希望能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格局,开拓新的领域。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座谈会上说:“作为一名院士,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比自己更强的年轻人。”对此,张东辉深有感触。“就在前两天,我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找出了学生编程中难以察觉的错误。”他说,这得益于自己多年来坚持亲自写程序的功底,不断训练和造就年轻人,并给他们以发展的舞台和机会,将是他未来的关注重点之一。
倡议向卢永根院士学习,简朴生活心系教育
昨天,接过院士证书的同时,每位新院士的面前,还有一份《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关于向卢永根院士学习的倡议书》。这份倡议书,将明德楷模的标杆带到现实中。
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和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虽然年事已高,学校的老师仍然经常看到卢永根身背挎包、头戴遮阳帽,坐公交车出行———这与他慷慨的捐赠,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院士说,卢永根院士为后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作为新晋院士,要始终保持敬畏和谦卑的学生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