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李英波
武汉市民周丹丹在市郊索河镇梅池村租赁空闲农房21套,依托自然村落打造出一个以“普罗旺斯”与“四季花园”为主题的香草花田综合体。以前在村民眼里“不能吃,不能喝”的花花草草,让他们挣到了钱———仅今年1至9月就接待游客近万人次,7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武汉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乡村贤达、社会名人返乡创业,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给农民致富带来新的增长红利。
“三乡”工程受到专家学者点赞:有助于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建设资金不足、农民增收难的三大难题,是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
“能人回乡”让荒山荒坡变鸟语花香
田园、森林、小河与充满荆楚风格的传统民居交相辉映,银杏叶在风中像金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
深秋时节,武汉市黄陂区杜棠村木兰花乡景区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村民田惠民正在自家一楼开的小超市里忙着接待客人,她的脸上挂满笑意:“以前家里种几亩水稻,一年3000多元收入,还没现在开超市一个月挣得多。”
杜堂村葛家湾地处大悟、红安、黄陂三县 (区) 交界处,荒山荒坡较多,是有名的贫困村,过去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
去年初,在外打拼多年的葛天才作为能人被邀请回村,他投资2.4亿元流转了2400多亩荒山荒坡,将其打造成“春赏郁金香、醉蝶花;夏览绣球花、薰衣草;秋观硫华菊、向日葵;冬看风信子、凤仙花”的木兰花乡景区和华中地区最大的鸟语林。
对全村农房进行古民居建筑风格立面改造,村民以空闲房屋入股成立合作社,利用“市民下乡”政策,将77套闲置农房租赁给武汉市民投资创业,共享厨房、精品民宿、农村电商、文化书院等项目陆续引进。
木兰花乡景区开园半年来,吸引游客54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村民户均增收3.1万元,空闲农房户平增收1万元以上。近日,藏品多达3000多种的“木兰文化博物馆”开馆。葛天才请来木兰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蔚璋,并主动腾出自家房子免费供其在此展示木兰文化。
据介绍,现在村民除通过闲置房和宅基地入股,发展农家乐、民俗酒店增加收入外,还在景区内打工就业,曾经凋敝、人烟稀少的村庄,变得越来越靓丽热闹,村民精气神更足,干劲更大了。
“‘三乡’工程为我们新农村创业者们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更好的投资环境。我计划用10年时间,和乡亲们一道,将家乡打造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景点。”葛天才说。
系列政策激活“市民下乡”创新创业梦想
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方式,成为武汉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探索。调查显示,武汉1902个行政村中,长期空闲农房约11.6万套,占农房总数的15.8%,78.2%农户对闲置农房有出租意愿。在此背景下,武汉今年在全国率先引导、鼓励市民下乡,租用空闲农房休闲养老、创新创业最高能奖补20万元:4月,出台“黄金20条”;5月,推出“钻石10条”;6月,提出打好“四张牌”,力促能人返乡。系列优惠政策,激活了市民、能人和企业下乡找寻田园牧歌的梦想。
本月中旬,蔡甸区天星村花博汇两大新项目落地:亲子游玩项目“疯狂的麦咭”开园,吸引上万人次游玩;签署苏玳杯体育赛事战略合作协议,花博汇作为其中一站将着手打造马术小镇。
武汉一企业被引进到天星村流转土地1800亩打造花博汇“网红小镇”。公司租用农房178栋,村民旧房子被改造成法式城堡,不但吸纳市民、回乡能人和企业家100余人前来从事陶艺、文创,还带动周边近500名农民就近就业。
“三乡”工程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截至今年10月底,武汉全市签订空闲农房租赁协议8543户,年租金1.3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45.36亿元,新增农民收入17.97亿元,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达45.82%,其中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25亿元,对年度贫困户农民收入预计增长贡献率达到近六成。
日前,湖北省“三乡”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武汉召开,与会者纷纷为“三乡”工程带动农民增收、打造美丽乡村的做法叫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三乡”工程富裕了农民、促进了创业、美化了环境、带动了农村文明,成为解决乡村人才短缺、建立促进农民可持续性增收机制等重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北钟祥湖山村党委书记郑雄是回乡能人的典型,他认为,振兴乡村,关键在人,“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能为农村带去资本、新的思想观念,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民致富带来新的增长红利。
(本报武汉11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