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川
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27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本次会晤主题为“深化经贸金融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发展”。此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恰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 启动5周年,对于推进“16+1合作”深入发展、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发展步入新阶段。
中东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区域支点。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中东欧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西端枢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次区域相比,中东欧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产业及市场延伸优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涵盖了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工业园区建设和高科技研发等多领域,“16+1合作”已成为中欧两大经济体深度对接的新端口。推进务实经贸合作符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强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间频繁的高层互访进一步加强了相互间的政治互信。中国与塞尔维亚、波兰和匈牙利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捷克和马其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建立了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东欧国家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与国际合作中突出的新亮点。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签署备忘录与合作协议20余项。双方在政治、经贸和文化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水平持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成为“16+1合作”的优先突破口。中东欧地区地缘优势突出,是亚欧经济动脉的重要连接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专门提到了中东欧地区的互联互通规划,包括中欧陆海快线、跨欧洲交通运输和西巴尔干六国互联互通。2014年以来,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承建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顺利竣工,如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项目、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项目等,匈塞铁路更被视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凭借在欧亚大陆中东连西通的交通枢纽位置,近30条中欧班列直达或途经这一地区,成为丝路经济带上滚滚长鸣的铁流“驼队”。此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开通了五条直航航线。
金融合作成为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的加速器。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2012年,中国政府设立了100亿美元的专项优惠贷款及“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多、双边的经贸合作项目。2016年11月,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成立的第一家商业性多边金融机构,其旗下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吸引资金规模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它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搭建了金融桥梁。
双向投资与产业园区合作提升了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整体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至2017年中,中国对中东欧地区累计投资额由35亿美元增至80亿美元。投资领域扩展到机械、化工、IT、电信、家电、新能源、农业等多领域。中东欧国家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涉及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化工、环保等方面。产业园区合作已成为加强中国中东欧经贸关系的新动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府经贸主管部门把产业园区合作视为提升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抓手。2013年以来,中国商务部已分别与罗马尼亚、捷克、波兰等国有关部门签署工业园区合作备忘录。
人文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近几年随着中国-中东欧合作关系全面升级,双方人文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并为“16+1合作”提供了重要软支撑。2012年以来,我国国内各地高校和科研部门新成立了19家中东欧国家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机构,如中国-中东欧基金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成立的中东欧经济研究所,这些机构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国内初步形成多头并进的联动格局
中国国内初步形成了对中东欧国家合作多头并进的联动格局。在对中东欧国家合作中,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华东(沪甬)、华北(京冀)和华西(成渝)多头并进的联动格局。沪甬对中东欧合作的特点体现在合作领域和模式上的拓展与创新上。以中国华信为代表的沪企在捷克的投资集中在互联互通、装备制造、金融及消费服务领域。至2017年初,该集团在捷克的协议投资额已达120亿元人民币。自2015年起,借助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宁波跻身对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桥头堡之一。宁波不仅成为中东欧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建立了中东欧工业和贸易物流园区。
京冀地区对中东欧合作形成了以基础设施、产能合作为主导的格局。以中国交建为代表的央企在东南欧地区承建了多项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建设项目。河北企业把国际产能合作作为拓展对中东欧合作的优先突破口,河钢并购塞尔维亚钢厂项目投资额超10亿美元,它成为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在欧洲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示范。借助产业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渝在对中东国家合作中显示了强劲势头,两地均把打造与中东欧在陆航交通与高新技术合作方面的新高地作为目标。2011年重庆开通的“渝新欧”班列是最早运行的中欧班列,2013年开通的蓉欧快线直达波兰。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机制下,中东欧国家把扩大对华出口和吸引中国投资作为优先方向。但近几年中国-中东欧贸易增速仍相对有限,贸易不平衡的缓解不够明显。2014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贝尔格莱德峰会期间提出17国贸易额五年内翻一番,达到1000亿美元。按中方统计,2012-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额从520亿美元增加到585亿美元,年均增幅仍相对有限。同期,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九个主要中东欧国家对华贸易逆差额从259亿美元增加到268.6亿美元。
中东欧16国中有11国是欧盟成员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主的西欧国家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和投资逐步在中东欧国家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欧盟市场的保护性和封闭性特征明显,其政策与市场准入的高门槛对拓展中东欧市场的中国企业构成了挑战。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不一、利益诉求多元,这需要中国进一步深化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利益融合,并把合作机制与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分国施策,结合各国不同的地缘和产业竞争优势突出合作的重点。对“16+1合作”的前景既要有充足的信心,更要走深耕细挖的务实合作路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发挥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推动“16+1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