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水城路上非机动车道格外醒目。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增加一根直行车道、优化一根非机动车道……看似只是道路设施的微调,背后都离不开科学的分析和规划。今年以来,上海交通管理部门依照路网规划,结合区域实际,分析拥堵成因,积极推进落实路网补短板项目,通过缓拥堵专项整治、公交专用道建设、慢行交通系统改善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挖掘道路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潜力,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改善出行环境,提高交通运行安全性。
以“缓拥堵”专项工程为例,今年全市计划实施拥堵点改善项目100个。截至10月底,项目已经完成80%,预计年底可超额完成计划。跟踪评估结果显示,路段与交叉口机动车通行能力平均提高7%;交叉口车辆排队长度平均减少11%;交叉口延误平均降低17%。
“神速”施工减少交通影响
一觉醒来,市中心主干道上多了一条直行车道,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今年9月,西藏中路(人民大道-延安东路段)仅用三晚就完成道路改善,精细化快速施工让人毫无察觉。
原来,交警部门发现,该路段西藏中路、延安东路路口的北进口车道如果进行适当调整,增设一根直行车道,可以缓解拥堵。不过,西藏中路地处闹市,行人、车辆全时段川流不息,在该区域进行施工作业势必会对周边交通产生影响。
为此,市路政局调整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合理配置施工作业面及车辆通行道,将工程分为三个作业面,每个作业面、每个操作步骤细化到具体时间、具体点位,通过工序的有效衔接提高施工效率,并对人员材料配备、机械进出使用、安全文明施工等作出精心安排,确保不遗漏一个细节,确保每个作业面当晚开工当晚完工,白天恢复交通正常运行。
据介绍,今年以来,本市持续推动实施常发性交通拥堵点设施改善建设项目,并以中心城区为聚焦逐步推广至各区。缓拥堵项目主要实施改善内容包括进口道增加左转、直行待行区;通过拆除中央分隔带及机非分隔带等措施,增加左转或直行车道;增设非机动车道等,尽最大可能挖潜道路资源,提高通行效率。
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上海始终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今年年初,全市制定并启动实施35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任务,到年底,公交专用道里程将达到近380公里。
吴中路作为上海西部一条东西向交通干道以及重要的客运通道,道路常发性拥堵。吴中路(中山西路-七莘路)公交专用道工程于10月30日起正式启用,试运行评估结果显示,西向东方向(闵行往徐汇方向)高峰时段公交车辆车速明显提升,早高峰车速增幅达42%,晚高峰车速增幅为25%。对于社会车辆来说,高峰时段除了外环和中环两个路口以外,其余路段车速均有提升。
今年3月25日,新版《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实施,对公交专用道的使用“时间”和“范围”都作出调整:一是双休日及国定节假日对社会车辆开放;二是对20座以上载客大巴开放。两项调整是在充分收集了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经相关部门研究确认后写入新版 《条例》,扩大了公交专用道的服务面。
另外,在推进新建公交专用道的同时,本市也积极做好后评估工作。一是优化沿线公交线路资源配置,根据沿线客流需求逐步完成线网调整和优化;二是对部分使用效率不高的公交专用道,相关部门将通过协商机制,进行局部调整、完善。
保障慢行交通路权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在机动车排堵保畅的同时,上海也在大力发展慢行交通,保障慢行交通路权。
长宁区完善慢行交通标志标线,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娄山关路仙霞路、娄山关路茅台路等十个路口增设30条30米长的非机专用车带,并且在上面喷涂非机动车标识。在娄山关路紫云西路和娄山关路万山路两个路口,调整转弯半径,减小行人过街距离;调整仙霞路娄山关路四个行人过街信号灯,优化行人过街时长。
普陀区桃浦路-真北路通过合理改善道路设置,在增辟一根机动车道的同时,增设一根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加上原有2.5米宽人行道,兼顾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
交通管理部门表示,将从加大连通性、增强舒适性、提升功能性三方面着手,通过工程改造和交通组织调整,打通慢行交通断点瓶颈,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通达性和便利性;通过完善隔离设施、优化道路断面,完善慢行交通标识、标线,改善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环境,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完成23项慢行交通附属设施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