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蓓
11月23日,2017年长宁区人才工作推进会暨领军拔尖人才命名表彰会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16年底,长宁区人才总量为27.36万人,占区从业人员总量的49.3%。诞生在长宁的上海首家区级外国专家局,截至2017年10月累计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640张,占全市总量的六分之一。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占71.1%
近年来,长宁区涌现了一批领军拔尖人才,特别是航空服务、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等区域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辈出,长宁区表彰了十大领军人才、第四届领军人才、第九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共计115名。
会议发布了首份“长宁区人才发展白皮书”和“长宁区2017-2021年人才发展指标”。数据显示,长宁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19.4万人,占71.1%;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占主流,合计占56.99%;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197人,现有海外人才总量7815人;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等区域重点产业人才7.67万人,人才集聚度较高,未来5年需求量也相对较大。
长宁区航空服务人才共计5.7万人,占行业从业人员69.5%,到2021年人才需求总量为8.1万人,空中交通管制、飞行员、机务、空中互联网等岗位相对紧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人才共计0.83万人,占60.2%,人才需求总量为1.19万人,高级图像识别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电子商务产品经理等岗位相对紧缺;时尚创意产业人才共计1.14万人,占48.8%,人才需求总量为1.94万人。设计师、编剧、演出经纪、导演等岗位相对紧缺。
调结构,增效能,优环境
《长宁区2017-2021年人才发展指标》包括38项指标,总体聚焦三大目标:调结构,增效能,优环境。
调结构,让长宁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更好地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重点产业人才高度集聚;让具有引领作用的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人才结构可以从这些指标来判断:全区人才资源总量占从业人员比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市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数;以及三大重点产业人才增长速度等。
增效能,大胆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使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释放。这方面,主要考察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R&D)人员全时当量、区域人才贡献率等指标。
优环境,加大人才投入,增强人才获得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增强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影响力。能够体现区域人才发展环境的指标包括: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数量、企业平均人力成本率、区域人才服务环境满意度等。
长宁还设立了一批拓展性指标,兼顾了人才发展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人才规模和人才结构指标,共8项;科技创新领域人才发展指标,共4项;三大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指标,共6项;教育领域人才发展指标,共3项;卫生领域人才发展指标,共3项;文化领域人才发展指标,共3项;社会建设领域人才发展指标,共4项;人才服务环境发展指标,共7项。
成立“虹桥人才荟”服务高层次人才
今年,长宁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出台了《长宁区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工作的实施办法》,创新人才联系服务方式,推出“虹桥人才荟”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
“虹桥人才荟”通过“一库、一菜单、一平台、一批线下服务专窗以及一批服务联盟单位”,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精准和贴心的服务。
一库,主要指高层次人才数据库,首批入库的高层次人才,包含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专家人才,共计300余名。一菜单,即高层次人才服务菜单,涵盖公共人事、医疗教育、文化休闲、法律咨询等内容,并适时更新完善。一平台,指的是高层次人才微信服务平台,将运用新媒体技术,针对高层次人才提供线上服务。一窗,即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实行线下专人专窗服务,高层次人才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或VIP服务。
此外,长宁区作为上海市外国专家局海外高层次人才“一卡通”首批试点区,已将海外高层次人才一并纳入“虹桥人才荟”服务范围。新华、江苏、虹桥、天山和程桥等5个社区也设立了“虹桥海外人才荟”,实现了海外人才延伸服务。
长宁人才工作在上海素有首创精神。上海首家区级外国专家局诞生在长宁,这家机构拥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权,截至2017年10月累计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640张,占全市总量的六分之一。长宁区成立了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虹桥分中心,设立全市首个区级涉侨事务办理专窗,搭建了功能最齐全的涉外人事服务综合体。长宁区在全市率先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一卡通”服务,推进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有机衔接,配套出台11项政策,3年来累积惠及6000余人。与区域高校、人才服务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统筹推进人才培育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