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记者在“青记”创始人照片墙前驻足。袁婧摄
■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距离南京东路喧嚣街区不远,隐藏着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这就是历经了八十多年风雨洗礼的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南京饭店,也是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以下简称“青记”)的诞生地。昨日上午,“青记”成立会址纪念馆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
1937年11月8日,“青记”在淞沪会战的隆隆炮声中孕育而生。自此,“青记”的命运沉浮与国之兴衰共呼吸同存亡。24位发起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可正是这一个个“半大小伙儿”将手中的笔化作尖锐武器,坚定地在舆论阵地上向敌人捅去锋利的刺刀。“青记”成立会址纪念馆内,100多件书籍、报刊、图照、器具、音像制品等,复原了“青记”几经波折的发展历程。
有着四十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卑根源几年前就关注着“青记”成立会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能够让我们重温当年的先辈是如何一路前行的。”卑根源认为记者也应当有自己的“根”,而纪念馆的成立可以帮助青年记者“寻根源,承精神”。
“参加这次活动我内心十分激动,感受到了青年记者的使命与责任担当。”人民日报记者杨昊是此次“走转改”主题教育活动采访团的青年记者之一。入职第二年的她,新闻记者生涯才刚刚起步,在纪念馆回望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所经历过的抗战岁月,使她受益良多。
纪念馆的丰富藏品仰赖于“青记”家属们的捐赠。范长江是“青记”发起人之一,他的长子范苏苏作为家属代表来到了活动现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范苏苏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他认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