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正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牢记嘱托,勇担责任,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奋勇前进。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从此,上海围绕科创中心建设目标持续发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活力日渐迸发,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近年来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为这座城市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梦想注入了不竭动力。
蓝图展开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越来越丰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在新形势下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确立了新的方位、新的目标: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对照中央要求,上海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聚焦主题、深入调研,出台了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明确了总目标和路线图: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而后,上海陆续上报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两项方案,并顺利获得国家批复。在国务院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上海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对于科创中心建设蓝图,“22条”相关叙述前瞻而理性:“成为全球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全球创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交换的重要枢纽地,创新资本、创新机构、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在今年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市委书记韩正以充满温度和感染力的话语描绘出科创中心建设未来愿景:“创新之城充满活力、更有朝气。全球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密集,国际科技精英和各类人才云集,世界创新资源、要素和资本聚集,创新智慧无处不在,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可以说,这几年,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越来越丰满。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认为,上海科创中心战略实现良好开局,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
要素集聚
形成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科创中心之本。围绕国家战略,上海认真谋划布局科创中心建设关键主体、平台和抓手,从而形成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
如果说陆家嘴金融城是当今上海最耀眼的明珠,那么以基础设施集聚带动创新资源集聚的张江科学城或许更有机会代表上海的未来。这里,正在崛起的重大科研设施群堪称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支点。
在张江核心地块,我国迄今建成的最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依然向着更高目标攀登,二期工程首条完工线站预计明年年底出光,第四代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在调束,第三代光源扩容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加上已列入“十三五”规划优先启动项目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一个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呼之欲出。
“上海光源”释放的光比普通X射线亮百亿倍,能帮助顶级科学家洞悉物质世界的极致与精微。透过这个装置,外界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肩负嘱托的上海大力提升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能力的决心。正如上海光源中心副主任何建华所言,这个平台对全世界科学家构成了巨大吸引力,推动着各学科领域快速发展———目前,每年有数千名高级科研人员在“上海光源”工作,累计为全球各类尖端学术期刊贡献论文约900篇。
张江正在实施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除了大科学装置,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高层级创新单元和研发机构竞相落户于此,类脑智能、纳米、能源等领域一系列大型科技行动计划正加快实施。这些有形无形的创新资源,使得张江和上海日渐成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协同创新网络的枢纽。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并不只是关注“世界级”和“最顶尖”,大量致力于完善创新生态和环境的服务机构,也是科创中心提升内在实力的证明。目前,关键技术、重大产品、产业链布局等三大类研发平台在全市广泛普及,作为“创新润滑剂”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在上海落地60多家;以上海为根,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业已在北美洲、欧洲、亚洲设立多个分中心,其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雏形初具。
活力迸发
创新的种子在阳光雨露里茁壮成长
创新就像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只要施以阳光雨露,就必定能够茁壮成长。现在的上海,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活跃期。
统计显示,上海目前拥有的众创空间总量已经超过500家,其中90%由社会力量所创办,活跃在其中的创新企业上万家。这类快速成长的“双创”团队目前能得到的金融支持前所未有———仅以上海的创投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为例,其累计参股基金达到60支,合计资金总规模达190亿元。
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加上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上海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热门目的地逐渐水到渠成。据公安部统计,在其利于人才引进的12项出入境政策落地后,上海签发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各类出入境证件超过50万证次,办理科创新政市场化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量较新政实施前同比增长8倍。
战略性产业的成长,特别是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以作为观察科创中心建设成效和创新主体活力动力的重要视角。这些年来,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工程在上海完成布局,包括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所瞄准的无一不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其中,华力微电子承担的“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建成达产;华力微电子二期项目,以及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扩容项目业已开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上海兆芯在吸引世界级团队之后,研制成功了整体性能接近业界主流的28纳米CPU芯片,有望打破全球寡头对该行业的绝对垄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C919国产大型客机连续试飞成功,实现了我国民航领域历史性突破,其翱翔蓝天的英姿被无数国人视作中国梦的标志性符号。
障碍破除
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限制
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的障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紧迫任务。上海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科创中心建设不仅是科技领域的创新,更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为此,上海大力推动政府管理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限制———着眼于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选择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着眼于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率,解决财政科技投入多头管理、重复支持的问题,将19项财政科技专项优化整合为四类;着眼于增强科研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科研计划项目劳务费资助比例和基础类项目劳务费资助比例等。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上海还在国内率先取消孵化器认定等审批事项,全市超过500家众创空间和孵化机构的爆发式增长,正是该政策效应的直接显现。
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也是促使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的重要保障。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仅去年上海就有近7000家企业从中收益,总金额超过400亿元。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成果产出大户,上海加大了对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下放力度,全市有1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制度和新流程。今年,《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 正式颁布施行,从地方立法入手致力于破解阻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瓶颈问题。
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陈超所言,创新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支柱,目前上海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正在推进的事业,或许50年乃至100年后回头再看,更能体会它在历史坐标上的重要意义。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已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军号角,在这一伟大征程中,上海将继续锐意创新、迎难而上、主动而为、蓬勃向前,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新作为,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