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图上看不见的小镇、一名平凡少年阿洛、一份不起眼的邮递员工作……这些看似普通的元素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张力———43岁作家郭姜燕创作的长篇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自去年8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后,仅仅一年多,已加印九次,累计发行逾14万册。收获了市场口碑后,《布罗镇的邮递员》也赢得了“五个一工程”图书类奖项、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的认可。“虽已过不惑之年,但身为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中的新兵,现在还有一丝丝恍惚。”爱笑的郭姜燕长期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在每天与小学生们的“耳鬓厮磨”中汲取灵感,文字中洋溢着欢快朴实的气息,传递出向上向善的暖意。
扎根泥土的东方式幻想,蕴含巨大精神能量
掌握时间秘诀的松鼠、会绣锦被的刺猬、滔滔不绝讲故事的獾……《布罗镇的邮递员》 讲述了阿洛肩负送信任务、弥合小镇与森林裂痕的故事。阿洛在探险历程中遇到的主角都拥有隐秘的特长或“怪癖”,但他理解、包容和帮助形形色色的收信人,融化了不少心灵的坚冰。
书中串起15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短篇故事,好似15曲层层递进的交响乐章,美好情愫一点点积聚发酵,直至充盈在读者心间。业内评价这是一部“扎根泥土的中国童话”,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东方式幻想元素,艺术魅力呼之欲出。
比如,书中塑造的吃方块字才能活的怪物如是自述:每当吃下一个“温暖”,从头到脚都会暖洋洋的,就算在冰天雪地里也不会感到冷;如果吃下的是“甜蜜”,就会从嘴里甜到心,仿佛全身流动的血液也是用蜜糖做的;“清风”虽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但它带来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每个毛孔都张开了,身体也会变轻,沐浴着外面的风,自己随时都能飞起来……汉字的意蕴与美妙在充满奇思妙想的讲述中,令人忍俊不禁。
郭姜燕对信件情有独钟,她固执地认为,把重要的信小心折叠、收藏,再三阅读,品味其中流淌的情意,这样的举动,充满了古典意味。“如果我给一只鸟写信,它会不会给我回信? 那只鸟会以什么作纸笔? 它会托谁给我送达它的回信?”渐渐地,少年阿洛的形象越来越丰满,郭姜燕的想象也变得活跃和绵长。
《少年文艺》 主编周晴说,《布罗镇的邮递员》 拥有属于东方的独特想象和哲思,看似简单的情节对话,却有种举重若轻的信手拈来。“郭姜燕不说教,仿佛会讲故事的长者,点到为止,孩子能自行琢磨背后的人生道理。”作品中正能量既像阳光温暖人心,也像清泉荡涤灵魂,激励读者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儿童文学好比“二郎神额头上的眼睛”,能捕捉别样风景
“校园生活提供了最原汁原味的素材,激发出写作动力;与孩子们耳鬓厮磨,童真童趣经常让我浮想联翩。”作家郭姜燕的另一身份,是小学语文老师,她在教孩子们写作文时,自己创作中的苦乐经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光站在岸上,写不好作文,要在生活的浪花里游上一番,才能流露真情实感。”
郭姜燕力求书中每句话都精炼,带给学生好的语言范例,培养他们较高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她看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项幸福的事业,像是二郎神额头上那只眼睛,捕捉到未曾见过的风景。
如果说,语文教学以相得益彰的方式滋养着文学创作,那么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就是发掘作者助力原创的文学福地。郭姜燕的第一本小说集《看了蚂蚁又看云》就是少儿社出版的,而她最新作品《太阳村的孩子》《啾啾和呀呀的故事》也即将由少儿社推出。“半个多世纪来,少儿社涌现了一代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我的编辑们热情扶植新一代作者,他们的专业精神与遴选眼光,让我不敢松懈。”
《布罗镇的邮递员》责编朱艳琴,依然清楚记得刚从郭姜燕手中拿到样篇时的欣喜,“我每天埋首于各种长短篇稿件中,《布罗镇的邮递员》一下击中了我,后被列入《少年文艺》金榜名家书系。”她感慨,身处校园的郭姜燕身边每天都有鲜活素材,但她没有一味“复制”或是沿着市场热门题材路线轻松往下走,而是通过对不同个性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将小读者的纷繁情感呈现于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