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一个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一个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一个培育和提升读者人文涵养、艺术修养、信息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公共空间;一个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科技创新研发资源、社科智库研究资源、上海地情研究资源为一体的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这是规划中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伴随该馆本月底的开工,设想即将变为现实。
11.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近80%的空间面向读者开放
上海图书馆东馆毗邻浦东市民中心,面向世纪公园,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地上七层、地下两层。根据丹麦SHL建筑事务所出炉的设计方案,这将是一座“可阅读的建筑”,它形似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玉石,建筑立面包覆着背衬保温板的印刷玻璃,干净利落,在周边公园景观的映衬下,仿佛一片“文化绿洲”。
上海图书馆的现有馆舍位于淮海中路1555号。根据资料,该馆舍1996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缘何要再建一座新馆舍?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向记者提供了一连串数据:去年全年,上海图书馆接待的到馆读者数是335万余人次,这一服务量接近纽约、巴黎、伦敦的图书馆。而上海图书馆现有馆舍五层以上都是书库,可以用于服务读者的面积只有差不多两万平方米。为此,馆内的走廊都开放出来设置了坐席。
上图东馆建成开放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根据规划,上图东馆11.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书库面积只占2500平方米,近80%的空间将面向读者开放。馆内将提供读者图书阅览坐席近6000个、全开架馆藏约480万册,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读者需求,预计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
以交流共享为中心理念,提供多样化读者体验
有了良好的硬件,该如何充分利用? 据透露,上海图书馆东馆目标定位为“第三代图书馆”。“第一代图书馆主要功能是藏书,像旧上海市立图书馆,书库在当中,阅览室在周围,读者与资料是分开的;第二代注重开架阅览,如当下的上海图书馆,有100多万册开架图书,读者与资料是接近的,更适合个别阅读;第三代则将不再局限在书本,而是以交流、共享为中心理念。”陈超告诉记者,未来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将围绕智慧、创新、包容三个关键词,凸显“资源保障中心、知识交流中心、决策咨询智库、技术体验中心、国际交流平台”五大功能。
比如,这里将为有特别需求人群提供无障碍阅览区;未成年人有专门的青少年阅览区;针对年长人群,则设计了乐龄阅览区;外国友人想要来此阅读、体验多元文化,这里设置了全球城市馆。阅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坐着、站着甚至躺着,数字阅读更是在馆内唾手可得。
“这不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复合型的文化空间。”陈超告诉记者,上海图书馆东馆将打造成激励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和创新空间,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充分智力支持。例如,这里设置的艺术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等诸多特色主题馆,将提升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为专业人群提供创意源泉。前沿科技馆、创客空间将为创客插上创新双翼。上海社联国际学术中心和上海通志馆的馆中馆设置,则将助力城市智库建设。此外,东馆还将在独立研究空间、研讨空间、培训教室等配备专业馆员,为科研、创业、决策人群提供以图情一体为特色的知识服务,更为广大市民终身学习提供课堂。
而顺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东馆还引进智能化设备设施。比如,图书自动分拣系统,将把图书送还每一个楼面;读者要是有什么问题,除了找现场工作人员,还可以找机器人馆员咨询。
据陈超介绍,东馆建成后,上海图书馆目前在淮海中路的馆舍将继续面向机构和读者提供专业化、研究型的服务,与上海图书馆东馆在黄浦江两岸交相辉映,打造一个让知识获取触手可及、让分享交流更加便利的无所不在的世界级复合型图书馆。
两大亮点
建成后近80%空间将会面向读者开放
上海图书馆东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以交流共享为中心理念,建成后近80%的空间将面向读者开放,致力打造成为市民的“书房、客厅、工作室”。馆内将提供读者图书阅览坐席近6000个、全开架馆藏约480万册,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读者需求,预计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
复合型的文化空间助力城市智库建设
上海图书馆东馆不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复合型的文化空间。设置的艺术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等特色主题馆,将提升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为专业人群提供创意源泉。前沿科技馆、创客空间将为创客插上创新双翼。上海社联国际学术中心和上海通志馆的馆中馆设置,则将助力城市智库建设
相关链接
上海拥有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年前。1847年,上海出现了初具近代图书馆规模的第一家图书馆———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1925年,第一家由中国人管理的图书馆———上海东方图书馆在沪诞生。1952年7月22日,上海图书馆在南京西路325号建成开馆,标志着上海的图书馆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迈出了具有历史性的一步。
人民公园西侧,一幢以灰色钟楼为主体的建筑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它在1952年至1996年间便是上海图书馆的馆舍。该建筑竣工于1933年,最初是老上海的跑马总会大楼,整个造型由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砌而成,底部为花岗石饰贴。当年上海图书馆的装修风格尽可能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风貌。
1958年,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和上海市报刊图书馆四馆合并。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又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国内首家省(市)级图书情报联合体。1996年12月20日,上图全新的馆舍建成并开放。该馆舍位于淮海中路1555号,主楼由两幢塔型高层和裙房组成。设置各类阅览室32个,实行大幅度开架、大开间阅览以及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上海图书馆现藏中外文献550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碑帖尺牍、名人手稿、家谱方志、西文珍本、唱片乐谱、近代报刊及专利标准尤具特色。即将开工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毗邻浦东市民中心,将与周边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展览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共同组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