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远有在奥运会后急剧萧条的雅典经济,近有里约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过去这些年,奥运会举办权背后蕴藏的惊人潜在风险造成了众多中小城市接连退出申奥的困境。这样的集体惊恐甚至让人遗忘了不过就在五年前,伦敦还曾借奥运会的契机实现了东部城区的经济崛起。然而,即便奥运举办权如今已成多数城市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洛杉矶人却依旧对此狂热。作为洛杉矶竞争2024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唯一对手,若非亲眼见证了奥运遗产如何造福伦敦经济与城市建设,巴黎市民对申奥的支持率恐怕还将停留在三年前的不足两成(如今逾七成),但在接替因民众反对而中途弃权的波士顿后,洛杉矶申奥的民调支持率就从未跌破80%。
一切并不难理解,33年前,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商业奥运的先河,成功向世界展示了这场盛事可以实现巨大的盈利。只不过,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国际奥委会在电视转播权分成上妥协的缘故。对于迫切渴望奥运会再度到来的洛杉矶人而言,国际奥委会上周宣布的结果或许有些令人失望。正如 《洛杉矶时报》 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中提及的有趣观点,“与其说巴黎与洛杉矶分别获得了2024年与2028年奥运会举办权,不如说是洛杉矶在2024年奥运举办权的争夺中输给了巴黎。”
失望的背后是洛杉矶人的申奥热诚,这看似逆时代潮流的狂热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怀”就足以解释。在以往的观点看来,基础设施与场馆完备的大型城市确实能在办赛时省下大笔开支,却并不具备借助大型体育赛事之势改造城市的内在动机。然而,在目前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之下,这却或将成为主流。
一笔几乎没有风险的投资
洛杉矶奥运会当年的成功几乎不可复制。自1984年后国际奥委会的商业意识觉醒以来,就再也不曾在电视转播权利益分配上给予举办城市如此之大的政策倾斜。但这并不意味着洛杉矶人今天的热情太过盲目,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在申奥过程中表现出的精明并不亚于33年前。
其实,在2024年奥运举办权的争夺中,占据优势的始终是巴黎人。仅仅“奥林匹克时隔百年再回巴黎”这一噱头就已足够有吸引力,更何况,美国总统特朗普还曾在年初颁布了波及众多世界体坛名将、被广泛抨击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左的入境限制令。过去数月,全球媒体都在热议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不打击大城市申奥热情而打包“颁发”两届奥运会举办权,但 《洛杉矶时报》 在上周披露了不为人知的细节———在自知难以与巴黎竞争后,是洛杉矶奥申委多次与国际奥委会洽谈,从而推动了如今的这一局面。洛杉矶人的主动让步换来了国际奥委会资助18亿美元的承诺,而洛杉矶政府为这届奥运会提出的预算也不过53亿美元。
压缩成本并非洛杉矶人的创举。按照 《奥林匹克2020议程》 的思路,举办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花销将更慎重,巴黎为2024年奥运会准备的预算亦不过80.9亿美元。作为对比,曾因过分强调“节俭办赛”而屡遭吐槽的伦敦奥运会,仅仅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上就投入了65亿英镑 (当年约合104亿美元)。彼时的伦敦市并未对城区古老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进行太多改造,只是在修缮城市自行车道的同时增设了一条由市中心通往东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高速铁路。考虑到这一点,能将办赛成本压缩到如此之低,也仅有洛杉矶、巴黎这样基建极其完善的超级都市。此外,在职业体育与大学体育极其发达的美国,当初洛杉矶奥运会时使用的棒球、拳击等大型场馆如今依然在被频繁使用,进一步减少了场馆建设的开支。然而,有一点疑惑却始终未能解开:大城市申奥究竟带着怎样的诉求?
洛杉矶市长埃里克·加希提的回答颇为委婉,“内向型的城市经济,无论对城市本身或者世界稳定都没有好处。”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说法则更为直接,简单归纳即是“刺激经济,增加活力”。据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公布的预估报告,奥运会的举办将在未来17年内助推法国经济发展,预计可增加产值107亿欧元,其中仅奥运期间的旅游业产值就达到了35亿欧元。对于过往动辄数百亿美元预算的奥运会而言,这样的数字或许并不足以维持收支平衡,但在办赛成本被一再压缩的如今,却几乎可以完全规避了大城市的经济风险。
连锁反应刺激冬奥申办热情
经济利益从来不是各城市申奥的唯一出发点,正如曾因举办1972年冬奥会而一举发展为大型旅游城市的札幌,近来就有着为改造日益老化的城市基建而再度申办冬奥的打算。但除了民意的反对之外,体量庞大的经济账几乎是各城市面对的唯一却极其棘手的风险,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所谓的民意反对也不过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忧虑而已。
夺下202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洛杉矶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一笔如今看来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而这也直接激发了美国其他城市对于奥运赛事的热情。上周,在连续两届夏奥会举办权归属尘埃落定后不久,就传来了丹佛与盐湖城等多个美国城市的政府高层与智库专家论证举办冬奥会可行性的消息。其中,盐湖城或许最具希望。用美国冬季两项协会主席科布的话说,“盐湖城拥有大把正在使用的体育设施,都是世界级的。”尽管城市规模与基础建设不及丹佛,但曾在2002年举办冬奥会的盐湖城有着完善的交通体系往来于市中心与各个雪场及度假区之间,而丹佛的雪上产业却始终受困于城区与雪场过于遥远的距离而未能发展起来。
然而,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来看,丹佛此番表现出的申奥热情有着更特殊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毕竟,这座曾获得1976年冬奥会举办权的高原城市,亦是史上唯一获得举办权却又最终放弃的城市。鉴于冬奥会的关注度与商业价值远不如夏奥会,国际奥委会的18亿美元资助或许难以重现,但在世界各城市申办奥运热情普遍低迷的当下,倘若丹佛或盐湖城人的决心如洛杉矶人那般坚决,夺得冬奥举办权倒也并非太过艰难的挑战。
此前的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会上,巴赫就曾表示,在2026年冬奥会的申办过程中,不排除将其和2030年冬奥会主办权打包的可能。当然,以上的一切都必须基于一个现实———奥运举办权遇冷的窘境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