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艳正在小洋山岛上的气象站工作。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和变化万千的世界相比,在很多时候,个人会显得很无力。沈其艳常提到那个夜晚,电闪雷鸣,她独自顶着风雨,爬到山顶的气象观测场收集数据。忽然,一个滚地雷在背后炸响,她一下懵了,下意识地拿手电一照,身后已是一小片焦土。
赶紧跑回去,但刚才的雷已经让全站断电。沈其艳感觉心怦怦乱跳,用力定定神,借着手电光,把气象数据工工整整地记录在册———根据要求,这些数据务必要准时、准确上报。20年来,这样的时刻,她从未错过。
此后,沈其艳常感慨,在雷电降临的那一刹那,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
越是极端天气,所测得的数据越是宝贵
沈其艳是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她工作的地方位于小洋山岛一座小山的山顶。在气象站的小院里四下眺望,壮美的海景和东方大港的气魄一览无余。因为远离大陆,这里的海水已透出蓝色。
洋山港气象站是上海市域内距离市中心最远的一个有人值守气象站,也是瞭望东海风云变幻的重要窗口。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台长陈智强说,这里收集的气象数据,最终用于保障港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和其他海上作业,服务超过300名引航员。如果没有精准的气象服务,要么港区会出现不必要的停运,要么会增加航运风险。因此,必须在航运一线“观云测天”,这座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才能正常运转。
某种意义上,洋山港气象站就像坐落在另一个世界。任何导航地图都搜不到它,所有快递公司都无法到达这里。进山的小路隐藏在几丛灌木之后,最初的山路是沈其艳他们踩出来的。
爬上山头大约需20分钟。沈其艳说,气象站里,吃的、用的、家具、设备,都是肩挑背扛送上来的。
山上风大,如果台风给上海市区带来9级大风,这里就是11到12级强风。沈其艳说,越是极端的天气,所测得的数据越是宝贵。那一年台风“海葵”来袭,为了不被吹走,沈其艳用一根麻绳把自己和同事系在一起,两人相互搀扶着跋涉到山顶观测场。风大得让人根本不敢站直,在狂风大雨中,她就趴在地上读取数据。山上很静,静到没有一定阅历就待不下去。一位年轻同事不久前辞职,就是受不了孤单。其实,山上的空气和风景都不错,抬头,满天星斗既让人心生豪迈,但低头,又特别容易让人想家。
断水断电,气象数据不能断
沈其艳没想到自己会干气象,而且会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坚守20年。她是小洋山岛人,但小时候的岛和现在已是沧桑之别。沈其艳出生于渔民家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洋山港建设启动前期工作,当时的小洋山岛还没有填海造地,因为要建港口,需要翔实的气象资料,1995年,上海市气象局一些刚退休的老专家带着观测设备上了岛。
当时不满20岁的沈其艳还在读高中,她家住在“金鸡门”山上,正好气象站也选址在这里。暑假在家,看到百叶箱、风速计,沈其艳感觉很新鲜,常跑来看热闹。一回生二回熟,见小沈同学认真、细致,专家们开了口:“小姑娘,你愿意到气象站工作吗?”沈其艳本来就想跳出渔家生活,和妈妈一商量,答应了。虽然她没有气象学专业背景,但她不服输,突击三个月啃下厚厚的气象观测专业书,通过考试拿到上岗证。从此,洋山港气象站出现了“60(岁)+20(岁)”的“祖孙组合”。
带教沈其艳最多、同时在洋山坚持最久的老专家叫林贤超。从他那里,沈其艳被气象人的严谨和负责深深感染。每天早中晚三次,无论多大的风雨,老先生必然雷打不动地赶到观测场,抄录下各种数据,决不会迟半分钟。气象数据对准确性要求极高,误差甚至得小于0.1———比如空中飘雨,但雨量计没有读数,就必须记录为0.0。
2002年,洋山港一期建设进入高潮,沈其艳全家和很多当地人一起动迁到浦东南汇地区。只有气象站,孤零零立在山上。最艰苦的日子开始了。东海大桥还没建好,沈其艳上下班一次,单单船就要坐两班,在路上要花大半天。为了减少奔波,沈其艳在气象站往往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由于原先的基础设施相继关闭,在留守的气象站,水、电、气、交通都成了问题。2004年,气象站搬到现址小城子山,条件略有改善,但水电都通,那还得等到2008年之后。就这样,水可断、电可断,气象记录没有断。
背负嘱托,要干到80岁
老专家越来越少,就连最牵挂气象站的林贤超,也在2006年年满70岁而彻底退休了。临走前,他特意嘱咐沈其艳:“答应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沈其艳从没有想过要走,最困难的时刻也是如此。而在沈其艳内心深处,还藏着一份家族传承的感情———她从小和奶奶最亲,但直到从事气象观测工作,奶奶才告诉她,她从未见过的爷爷,正是在出海时遇到台风才再也没能回家。如果当年有气象预报,爷爷或许就不会遭难。
作为坚守者,沈其艳并不是铁人。渔村动迁时,她有机会去港区,工作轻松,收入还更高。通知书已经寄到家里,她连信封都没打开看一眼。盛夏的气象站热得让人无法入睡,她跑到室外吹点海风,一看到漫天繁星就忍不住心潮起伏:“这时候最想家人和女儿。”好在家人理解她、支持她。2010年,熟悉东海岛屿和海况的丈夫费燕军调到气象站,成为一名海上气象装置维护员。女儿也很争气,学习努力,成绩优良。而且,奶奶一直对孙女的工作很满意。
沈其艳说,如今的洋山港蒸蒸日上,气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气象站也通了水、电和宽带。过去两年,观测仪器逐渐自动化,她再也不用顶着12级大风出门采集数据了。
亲眼见证世界第一大港的崛起,亲身参与这样宏大的工程,这让沈其艳备感骄傲。她说,自己有时候会梦到80岁的时候,还继续走在小城子山,继续像现在一样,这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幸福。
人物小传
沈其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仅20岁的沈其艳就开始从事气象观测工作。20年来,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先后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全国气象行业模范职工等荣誉。